中新網南京9月1日電 (黃進 徐銳) 今年暑期,一份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對策研究”調研結果顯示:在江蘇範圍內2000個有效研究樣本中,大學生“創業一族”啟動成功率不足三成,成功走向市場化運作的不足兩成,盈利並良性運轉的不足一成。
“一屋不掃,如何能夠贏天下?”
“學校答應的承諾不兌現,弄得我們處境尷尬”,本次調研中,某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高明抱怨説。
畢業前夕,懷揣著一直以來對創業的執著夢想,高明參加了學校啟動的“大學生創業團隊遴選資助計劃”,小高和兩位同伴商量並起草了計劃書,一路過關斬將,並在首批創業團隊遴選中獲得成功。“意外”的收穫讓三個人興奮不已,打算以此作為人生事業的起點,然而,他們的創業行動至今還停留在那薄薄一本計劃書上,未能真正“試水”。
他的解釋是,學校先前允諾的啟動資金1萬元已經到位,但是答應提供的創業工作室卻由於種種原因未能交付使用。
“懷揣寶貝,緣何深閨無人識?”
去年畢業的無錫大學生王小燕在本科期間就擁有一項兒童步行矯正鞋的國家發明專利,畢業後的一年時間裏,她沒有急於找工作,而是和很多企業聯絡,希望能將這項專利成功孵化,但是看似很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卻少人問津,只有一家鄉辦廠願意合作,而且要先投産才能分紅,小燕考慮再三最終還是拒絕了。
該項專利至今“深居閨中”,已在一傢俬企擔任文秘工作的她無奈地説:“説到底,還是沒有資金,不然我可以打廣告,不怕沒人來找我。”
調研顯示,在大學畢業生中,像小燕這樣有著“金點子”的不在少數,不少創業者手握髮明成果甚至專利,但有7成以上的研發項目還處於“假想狀態”,沒有轉化為可以創造利益的市場産品。
“空佔其位,只因選錯合夥人?”
畢業于某重點大學的淩風是受訪者中相對“成功”的創業者,去年畢業之後,他和三名要好的大學同學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主營數碼産品和網絡維護。但同是理科出身的他們在具體的商務運作中只能從事單一專長的業務項目,只要超出了專業範圍,就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應對,這樣白白浪費了很多機會,流失了很多客戶,根本無法拓展新項目。
“我也想充實一些擅長新項目的新鮮血液,但這必然影響其他合夥人的地位,他們就是不答應。現在公司業務量少了,他們乾脆不來上班了,反正我一個人也能搞定”,淩風説。(完)
相關鏈結:
責編:汪蛟龍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