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金融棋活 全盤皆活(經典中國輝煌60年)

 

CCTV.com  2009年08月27日 09:1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銀行業整體實力持續增強

  製圖 宋 嵩

  6年,僅僅6年,世界看中國金融業的目光就已截然不同。

  6年前的2003年,外電認定:“中國的銀行業在技術上已經破産,是定時炸彈。”

  6年後的今天,外電感嘆:“中國的工行、建行、中行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三家銀行,新的領跑者出現了,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還在邁向‘世界銀行’。”

  前後迥異的評價,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金融業日新月異的發展。

  “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鄧小平同志的話,精闢地點明了金融的地位。60年來,中國金融業在新中國成立的歡呼中開啟新紀元,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裏實現歷史性飛躍,正有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有效滿足百姓金融需求……

  從小到大

  形成完備金融體系

  擁有驕人世界名次

  原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趙海寬上世紀70年代曾參觀過瑞士的銀行。“他們用機器、軟盤記錄數據,而我們當時還靠算盤、蘸水筆記賬。軟盤與算盤,差距實在太大”,説到這裡,他話鋒一轉,“不過,現在我們的銀行‘裝備’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了!”  

  趙海寬是從技術角度看變化的。其實,從組織體系角度看,中國金融業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逐步形成。

  改革開放前,我國只有一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它既是中央銀行又是商業銀行。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自1979年起,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96年更名為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這四大國有專業銀行相繼開辦業務。1987年,交通銀行等一批新的股份制銀行設立。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銀行,承擔四家專業銀行原來的政策性業務。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已擁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5600多家。

  保險業也從“一花獨放”走向“春色滿園”。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只有一家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30年間,保險機構從1家發展到120多家;年保費收入從不足5億元躍升至2008年的9784.1億元。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裁楊超至今仍記得,為了適應迅速擴張的業務,1985年,在專業人才匱乏的背景下,中國人保開辦了首期培訓班,“都是40多歲的軍轉幹部啊,夜裏蹲在馬路牙子邊背保險條款”。

  全方位的金融市場體系加快發展。

  資本市場的出現,是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重大突破。1984年11月18日,飛樂音響成為第一隻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票。時任上海電聲總廠廠長的秦其斌回憶説,那個年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音響設備需求很大。他就琢磨著通過發股票來籌資擴大音響生産。“1986年9月,飛樂和延中兩隻股票在工行上海靜安信託營業部進行櫃臺交易。地方很小,人很多,我心裏很激動,心想真的有人買賣我們的股票呀!”此後,中國發展直接融資的步履執著而堅定,資本市場成為中國經濟從計劃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的標誌性成就之一。

  除資本市場外,同業拆借市場、保險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金融市場也不斷發展。

  專業化的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1984年以前,我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從1984年起,人民銀行專司中央銀行職能。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國家體改委原副主任、中國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回憶説:“當時曾設想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銀行,將人民銀行這個名稱留給分設出來的專業銀行。後來人民銀行黨組討論認為,一是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流通多年,改印票子有困難,二是人民銀行1948年成立,幾十年來是唯一的國家銀行,如果突然變成專業銀行,不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所以最後決定中央銀行還叫中國人民銀行。”

  此後,金融監管體系不斷深化改革。1997年11月,將原來由人民銀行監管的證券經營機構劃歸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1998年11月,成立中國保監會。2003年,又從人民銀行分離銀行類金融機構監管職能,設立中國銀監會。至此,形成了“一行三會”的金融管理體制。

  六十載磨一劍,今天的中國金融業已擁有令人自豪的“世界名次”:銀行業的利潤總額、利潤增長和資本回報率等指標名列全球第一;滬深股市總市值名列全球第三;保費收入名列全球第六。

  “中國金融業在世界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們手握2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當今世界上任何重大金融問題,沒有中國的參與配合,恐怕都難以得到妥善解決。”原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中國證監會主席周正慶説。

  巨變源自金融業的改革開放。2004年1月,國務院公佈中行和建行實施股份制改造試點的決定,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周正慶回憶説,2002年的時候,四家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達25.12%,遠高於5%的國際風險水平;平均資本充足率僅為4.25%,達不到8%的國際監管要求。現在,主要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降至6.01%,商業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高達12%。這些指標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從輕到重

  從金庫到經濟核心

  支持發展調控經濟

  “上世紀80年代初,銀行大多高高在上,凡事都要企業主動找。一看那櫃臺就知道,比半個人還高不少,像當鋪似的”,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陸克平感慨道,“現在,櫃臺高度下來了,服務水平上去了。銀行經常上門開展業務,對企業和經濟的支持太大了!”

  趙海寬説,改革開放前的30年,金融業對中國經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建立了獨立、自主、統一的人民幣本位制度,結束了近百年來中國貨幣制度混亂的歷史;一是籌集社會閒散資金支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不過,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銀行只是一個會計、出納、金庫,還沒有真正起到銀行的作用。金融真正發揮現代經濟的核心作用,是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劉鴻儒坦言。

  金融的“核心”作用,首先表現為支持經濟。銀行業“輸血”經濟。從2003年至2008年,銀行貸款餘額年均增長16.5%。今年上半年,銀行新增貸款更是高達7.37萬億元,對促使經濟企穩回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證券業助推經濟。“只要組織運用得當,資本市場對推動經濟發展可以發揮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周正慶説。比如,有利於持續穩定籌集長期資金,截至今年7月末,境內資本市場累計為企業股票融資2.5萬億元,債券融資2.9萬億元;再如,有利於社會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2003年至2007年,共有近600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發生變化。

  保險業力穩經濟。近5年來,保險業對自然災害的年均補償額達725億元,約為政府補償及其他補償形式的10倍多。

  金融的“核心”作用,還表現為調控經濟。

  1984年以後,中國人民銀行積極進行金融宏觀調控,有效抑制了1984年、1988年和1992—1993年的通貨膨脹。1998年,人民銀行開始運用以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再貸款和利率等手段構成的貨幣政策工具組合。

  從此,“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字眼逐漸為公眾所熟知,金融調控頻頻在經濟舞臺上亮相: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人民銀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增加貨幣供應;2003年以來,人民銀行先後1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8次上調存款基準利率,9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防止了新一輪通貨膨脹和經濟大起大落;面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部署,人民銀行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全面落實和充實完善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和相關政策措施,推動了經濟企穩回升……

  從遠到近

  金融服務更多更優

  飛入尋常百姓家庭

  58歲的袁阿姨37年前參加工作時,銀行網點很少。“去一趟得半小時,到那兒還要排長隊,存幾塊錢得耗進去大半天時間”,袁阿姨説,現在方便多了,光她家小區裏就有工行、招行等4家網點,還有24小時自助終端,存取款一分鐘搞定。“我還開通了網上銀行,足不出戶就能付款、轉賬、繳費!”   

  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飛入尋常百姓家”,與百姓的聯絡越來越緊密。

  銀行服務更“優”了。銀行網點星羅棋佈、遍及城鄉,僅四家國有銀行的網點就達8萬多個。“以前去銀行就是存取錢,現在水電費、電話費、煤氣費都能在銀行交,還能在那兒買各種理財産品。”袁阿姨説。

  證券服務更“多”了。1992年8月,為搶購即將發行的新股認購申請表,大約150萬人從全國各地涌向深圳。僧多粥少,最終不得不增發認購申請表,才平息了一度失控的局面。這就是著名的深圳“810”事件。

  如今,無論股票或基金,都已成為百姓平常的投資理財方式。截至今年7月底,股票投資者開戶數近1.33億戶,基金投資賬戶超過1.78億戶。

  保險服務更“熟”了。1980年恢複國內保險業務時,只有幾個險種,大多數百姓對保險很陌生。而今,1000多種保險産品為百姓生活遮風擋雨,將風險保障覆蓋到千家萬戶。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