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江河安瀾 神州康泰(經典中國輝煌60年)

 

CCTV.com  2009年08月20日 09: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防洪減災

  創效3.93萬億元

  水治則天下寧。從過去“小水大災”、洪水氾濫,到現在“大水小災”、有序應對,黃河、長江、淮河、珠江……一條條安瀾的江河見證了水利60年的輝煌成就;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臨淮崗、小浪底……一個個重點工程築起了新中國一個又一個治水豐碑。

  興水利,除水害,盛世治水翻開嶄新篇章——60年水利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科學治水方略不斷完善,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加快轉變,水利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帶給百姓越來越多實惠,水利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和保障。

  ●60年來我國先後戰勝七大江河較大洪水50次,較大嚴重乾旱17次,年均挽回糧食損失4059萬噸

  防患洪水

  堤壩設防標準提高

  減災體系逐步完善

  “過去是泥巴凳,泥巴墻,除了泥巴沒家當。”安徽阜南縣王家壩鎮唐莊村82歲的郎士和老人説,村裏人深受水患之苦,隨著治淮工程的建成,村裏人的日子安穩了。“從河邊的窩棚,到保莊圩的磚瓦房,現在大水人不慌!”提起2007年的淮河大水,老人記憶猶新,“有堅實的大堤圍著,蓄洪也不影響生活……”

  去冬今春,持續時間約半年的乾旱襲擊了華北的主要糧食産區。依靠水利設施,旱區人民引水鬥旱魔,今年我國夏糧産量達到12335萬噸,增長2.2%,實現了“六連增”。

  “治國必先治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毛澤東主席先後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華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首位,標誌著我國水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堤壩設防標準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減災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屏障。

  且看長江大洪水。1931年大洪水,死亡人數超過14.5萬人。1998年大洪水,因災死亡人數降低到1931年長江大洪水的1%,特大自然災害損失減少到了最低程度。再看淮河大洪水。1931年特大洪水,死亡7.5萬人。2007年淮河大洪水期間,沿淮轉移人數較1991年大洪水減少99%,無一人因洪水災害死亡。  

  洪水來時有序應對,大旱力抗確保豐收。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先後戰勝了七大江河發生的較大洪水50次,較大嚴重乾旱17次。平均每年抗旱澆地3050萬公頃, 年均挽回糧食損失4059萬噸。

  ●60年來國家先後投入10034.6億元資金用於水利建設,供水基本滿足城鄉用水需求

  工程控水

  規模數量世界居前

  各大流域調配互濟

  86歲的馮長明,是鄭州黃河河務局的退休老河工,他怎麼都想不到,當年千瘡百孔的大堤,如今變千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化堤防。從當年“一手拿槍、一手拿锨”,到現在機械化作業,先後4次加高培厚黃河大堤,築起了1400公里固若金湯的長堤。據統計,60年大堤所用的土石方量能建15座萬里長城。

  新中國成立以前,全國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庫,江河堤防僅4.2萬公里,許多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

  1950年年末至1960年年初,新中國以治淮為先導,開展了對海河、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長江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三門峽水利樞紐等一批重要水利設施相繼興建,掀起新中國第一次水利建設高潮。改革開放,特別是1990年後,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明確了水利的基礎地位,對水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開發步伐明顯加快,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等一大批工程開工興建——

  三峽工程,使長江荊江段防洪標準達到一百年一遇,水電站年平均發電量達847億千瓦時,年通航能力提高四五倍。小浪底工程,使黃河下游防洪標準從原來的約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淩汛的威脅,有效減少泥沙淤積。南水北調工程,將有效解決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實現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60年來,國家先後投入10034.6億元資金用於水利建設,水利工程規模和數量躍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體系初步形成,治理成效卓著。60年來,防洪工程體系抗災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全國已建成江河堤防28.69萬公里,修建各類水庫8.6萬多座,重點堤設防標準提高到五十年一遇。水利工程年實際供水量達到5000多億立方米,基本滿足了城鄉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用水需求。

  ●60年來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擴大6.37億畝,農村基本告別嚴重缺水歷史

  民生用水

  農田灌溉世界首位

  農村飲水告別短缺

  “喝了大半輩子苦水,沒想到這清水能流進家來!”山西省靈石縣桑平峪村農民張寶柱説到水,他滿眼是淚:“過去村裏人都到10里外的地方擔深井水,以前自己用小車推水,來回要一個小時,後來年紀大了,走不動了,得請人擔水。”如今有了這股“幸福水”,生活越來越有滋味了。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的農田灌溉面積只有標準很低的2.4億畝。1952年9月,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電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區正式開工建設。此後,都江堰擴建,河套灌區續建配套,人民勝利渠等工程陸續開工建設。水利部專家李代鑫説:“60年來,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2.4億畝擴大到8.77億畝,佔世界總數的1/5,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以佔全國耕地48%的灌溉面積,生産了佔全國總産量75%的糧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

  農村飲水,一項艱巨的任務。據統計,60年來我國累計解決了2.72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到2004年底基本結束了我國農村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2005年初,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水利工作要把切實保護好飲用水源、讓群眾喝上放心水作為首要任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此項工作進一步“提速”,力爭在2013年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病險水庫多、安全威脅大,始終是懸在人民群眾頭上的“一盆水”。2007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投資510億元,用3年的時間對全國規劃內6240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集中進行除險加固。

  目前,我國水利事業已經初步形成保障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的新格局。

  ●2003—2006年,全國萬元GDP用水量下降176立方米,用水總量年均增幅不足1%

  治污節水

  普遍推進環保評估

  著力構建節水社會

  “政府幫村裏興建了崔家溝水庫,坡地改梯田,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成了‘三保土’。石頭山變成了村民的‘綠色銀行’。”貴州畢節市南關村支書張安福説,水土保持項目的實施,使村裏在2000年摘了“貧困帽”,2004年進入全市50個經濟強村行列,南關村也更名為橙滿園村。

  “曾經是青山綠水,如今隨著工業化步伐的加快,水環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錢敏表情凝重。不獨淮河,其他河流同樣承載著工業化時期的環境壓力。一系列水環境惡化的教訓表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生態承載能力。

  轉變治水思路,創新治水實踐,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水利開啟發展新進程。2000年,中央提出建立節水型社會;2005年,中央再次提出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目前,全國已確立國家和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100多個。黃河自2002年開始調水調沙,有效緩解河道泥沙淤積的同時,黃河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塔裏木河流域綜合治理,下游生態系統得到初步恢復……各大水系都普遍推進環保評估,治理水污染。

  在新思路的指導下,人為洪水讓路,淮河、洞庭湖等過去人水爭地矛盾突出的河湖防洪開始走向從容;經濟産業結構迅速向節水方向調整,2003—2006年,全國萬元GDP用水量從448立方米下降到272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4左右提高到0.46,全國用水總量年均增幅不足1%……

  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水利事業將進入新階段,人民群眾的防洪安全將得到可靠保障,城鄉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潔的飲用水,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顯著改善。

  【親歷】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張基堯

  水利建設

  效率效益雙增

  我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先後參與了雲南魯布革水電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施工,組織了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並正在組織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建設。

  昔日 肩挑人抬

  如今 機械作業

  80年代初期,為了建設裝機60萬千瓦的魯布革電站,我國不得不向世界銀行貸款。當時,我們建設水利水電工程靠的是吃大苦、流大汗,設計靠手工計算,施工肩挑人抬,工期長、效率低,安全無保證。

  而現在,我們可自主設計建設世界上最大的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引領世界水利水電的潮流。我們徹底改變了落後的建設方式,設計程序化,施工機械化,建設隊伍專業化,施工效率幾倍、十幾倍地提高,科學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僅南水北調工程短短幾年就申請並批准技術專利十多項,科技成果達幾十項,其中在大型PCCP管道製造、大型渠道機械化襯砌等方面,已位居世界先進行列。

  以往 算經濟賬

  現在 統籌兼顧

  80年代我們從事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多是從工程的經濟效益為出發點,企業跟著項目走,建設一項工程留下一片臨建廢墟。

  而現在,三峽、小浪底和南水北調工程從工程的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出發,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調整政策,完善規劃,千方百計安排好移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同時,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當今的三峽、小浪底庫區均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南水北調沿線也將形成綠樹成蔭的清水廊道。   

  (本報記者趙永平整理)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