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展現人水和諧的壯美畫卷

 

CCTV.com  2009年08月18日 08:5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經濟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黃河小浪底水庫正在調水調沙。 王明浩攝

長江三峽大壩。 蔡軍攝

種植沙棘防止水土流失。 (水利部供圖)

農村水電站保障農民用電。 (水利部供圖)

自來水入戶,牧民扎西高興得合不攏嘴。(水利部供圖)

  又到汛期,湖南省華容縣東山鎮101歲的老人朱期照,在自家院子裏悠閒地抽著旱煙,他説:“現在,政府修了大堤,我們心裏總算踏實了。”離老人住所不遠處,蜿蜒的長江幹堤宛如一道銅墻鐵壁,讓滾滾洪流順江而下。

  華容縣北臨長江,南濱洞庭。新中國成立前,這裡十年九災。在長江邊住了一輩子,朱期照老人成為新中國成立60年來水利建設的見證人。

  新中國成立前,水利設施寥寥無幾,偌大的中華大地上壩高15米以上的水庫僅22座,江河堤防只有4.2萬公里,幾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頻繁的水旱災害使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新中國的成立,翻開水利建設新篇章。60年來,國家先後投入上萬億元用於水利建設:通過興修水利,夯實水利發展根基;通過依法治水,提升管理水平;通過科學探索,完善治水方略,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治水實踐,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防汛抗旱 從洪患頻發到江河安瀾

  2009年8月6日上午8時,三峽大壩開啟7個泄洪深孔和2個排漂孔泄洪,今年入汛以來最大洪峰順利通過三峽大壩,洪峰流量達到55000立方米/秒。

  安全監測數據表明,三峽樞紐建築物在洪水通過時,各項指標均在規定範圍內,樞紐工程運行安全正常。這座現代化的水利樞紐,很從容地把上遊大水化解于無形。

  2002年,世界最大的水資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工程建成後,天然河道、輸水渠道、管道,將形成一個巨大的“中華水網”,京津及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危機將得到有效緩解。

  經過60年不懈努力,目前,長江、黃河干流重點堤防建設基本達標,治淮19項骨幹工程基本完工。黃河干流上,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使黃河下游防洪標準提高到千年一遇。浩浩長江上,三峽工程投入運行,使長江荊江段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

  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6萬多座,堤防長度28.69萬公里。

  通過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我國防汛抗旱減災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據水利部統計,1949年以來,全國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3.93萬億元,減淹耕地1.6億公頃。1991年以來,全國年均抗旱澆地2973萬公頃,年均挽回糧食損失4059萬噸。

  水系民生 從飲水困難到飲水安全

  2008年4月25日,在四川南充市高坪區會龍鎮,78歲的張中俊大爺擰開家裏新裝的水龍頭,看著自來水“嘩嘩”地流出來,笑得合不攏嘴。由於地處山區,幾十年來,張大爺一直過著靠天吃水的日子。

  自來水引到百姓家。在大巴山區、在西北農村、在黃淮海平原乃至整個中國大地上,相同或相似的一幕時常都在上演。自國家實施飲水解困工程和飲水安全工程以來,數以億計祖祖輩輩喝水難,喝著高氟水、苦鹹水的農民,如今都能暢飲甘甜的幸福水了。

  由於農村人口眾多且分佈廣闊,農村飲水安全一直是廣大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農民生活狀況改善的重要標誌。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就開展了以灌溉排水為重點的農村水利基本建設,結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設,讓一些地區的農民告別了“無水喝”的歷史。

  2006年,國務院批准《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十一五”規劃》,要求2015年全部解決全國3.2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2013年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據統計,60年來我國累計解決了2.72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1.65億農村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到2004年底基本結束了農村人口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

  在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得以加快解決的同時,農村水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我國建成農村水電站4.5萬多座,約佔中國水電裝機和年發電量的30%。通過開發農村水電,3億多農村人口用上了電。

  開發保護 從人水相爭到人水和諧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給快速增長,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個水資源用途的排序:生活—生産—生態。可是有限的水資源往往在滿足生活、生産用水之後,要麼無水留給生態,要麼是污水留給生態。

  對水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導致了一系列問題:許多流域源頭沙化,河流乾涸斷流;草原荒漠化嚴重;濕地無水源保障,面積逐步減小;嚴重的水污染事件,使一些地方出現供水危機;極端氣候導致洪澇災害、旱災頻繁出現……

  隨著現代治水實踐的深入,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得到廣泛認可和積極踐行。水利部門在河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中,充分考慮生態用水需求,在水量分配調度時,提前預留生態用水,維護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

  在加強堤防建設的同時,一場大規模的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河)、退耕還林、移民建鎮工程在長江中下游付諸實施。這是我國歷史上從與水爭地,自覺主動地轉變為給洪水以出路。

  人水相爭變成了人水和諧,人類在處理與水的關繫上邁出了理智的一步,不僅利用水、約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

  2000年4月30日起,9次向塔裏木河下游輸水,挽救衰敗的“綠色走廊”,塔裏木河尾閭重現碧波萬頃景色。2001年7月,國家啟動扎龍濕地應急補水計劃,丹頂鶴的故鄉綠意盎然。2003年12月28日,引岳濟淀生態應急補水工程開工,“華北明珠”白洋淀重現生機。2005年1月以來,連續5次實施珠江枯季水量統一調度,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自1999年實施全流域水量統一調度以來,黃河連續10年不斷流。

  我國江河治理已從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並重轉變,注重水利建設中的生態保護問題,統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護河流健康生命,大步走向人水和諧。

  水事調處 從糾紛不斷到規範管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漳河水事糾紛不斷。由於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依據,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進行調處,漳河水事糾紛並未從根本上解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涉水利益格局發生變化,水事違法行為和矛盾糾紛時有發生。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深入實施,我國走上了依法治水的軌道。

  1988年,新中國首部規範水事活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佈施行,將水事活動納入法治軌道。目前我國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水法規體系,包括水法等4件法律以及17件行政法規、53件部規章和800余件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水事活動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水利事業在走上法制化軌道的同時,管理和改革也在不斷進步。

  1993年,深圳特區率先成立水務局,拉開了區域城鄉水務一體化的序幕。目前,全國組建水務局和實行城鄉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的縣級以上行政區達1532個。水利管理體制的確立對促進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年均近10%的高增長率,而用水總量僅是微增。

  農田水利 從易澇易旱到旱澇保收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100年,國勢極度衰落,水旱災害頻發,民不聊生。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的農田灌溉面積只有標準很低的2.4億畝。

  糧食安全是天大的事。新中國成立之初,接二連三的洪澇災害給原本脆弱的糧食供給“雪上加霜”。1952年9月,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電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區正式開工建設。從此,新中國灌區建設翻開嶄新一頁。大規模的灌區建設,讓中國的糧食供給出現了轉機。到上世紀70年代,我國南糧北運局面發生了根本變化。

  由於大量水利工程的興修,低水爬上高山,鹹水變成甘泉,很多鹽鹼地、易旱易澇地成為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良田,中國的糧食産量躍上了新的臺階。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成設計灌溉面積超過30萬畝的大型灌區447個,1萬—30萬畝的中型灌區5967個。難以計數的田間工程幾乎覆蓋所有的農田灌溉面積。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2.4億畝擴大到8.77億畝,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實現了糧食等農産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用佔全球7%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糧食問題。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