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有力地推動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已經成為最富影響力的一門學科,成為時代的顯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理論昇華,這一嶄新理論的確立使改革的目標模式得以明確,各項重大措施得以有序和順理成章地推
出。
●基於我國現階段的新情況和發展新要求,在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應該總結當代的實踐經驗,深化對市場經濟的理論認識,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理論領域的新氣象:經濟學的繁榮
新中國60年來,中國經濟學,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取得了巨大發展,大體説來:構建起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基礎的新體系結構;拓寬了研究範圍,更緊密地聯絡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以及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狀況和影響來揭示社會主義生産關係的規律;特別是把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揭示作為重要研究內容;在方法上除了堅持馬克思分析經濟現象的科學抽象法,還適當引進了現代數量分析工具與方法。上述一系列的創新大大增強了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與實踐功能。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增強了經濟學家服務社會的能力,人們不只是從事于抽象的學理研究,而且積極參與改革開放的重大實踐和政策問題的研討,不少理論成果得到採納,轉化為方針政策。
理論是實踐的指南針。以科學理論來推動科學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要求。在30年來的改革開放歷程中,人們可以看到: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有力地推動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已經成為最富有影響力的一門學科,成為時代的顯學。
找到並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新中國60年最重要的理論成果之一,是找到並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研究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中國成功實施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的戰略決策,帶來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起飛。我國50年代中期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毛澤東提出過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主張,但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主要是師承前蘇聯的。
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蘇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可以稱之為社會主義産品經濟論,其理論支柱是:(1)發展論上是社會主義、共産主義速成論;(2)所有制上是單一公有制論;(3)交換上是主要産品調撥論。以上述理論為核心的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為我國上世紀50年代中葉以來發展、構建中央計劃體制的理論依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傳統經濟體制的決策後,為啟動和推進改革向前發展,大力破除傳統經濟理論對人們思維的束縛,進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就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
中國經濟學家是積極響應時代呼喚的一支學術力量。1978年以來,在老一輩改革理論家孫冶方、薛暮橋等的引領和啟發下,經濟學界開展了一系列重大學術討論,包括按勞分配,商品生産與價值規律,社會主義所有制,物質利益,物價體制,國有企業股份制改組與明晰産權,金融體制改革等等。經濟學領域活躍的學術爭鳴成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理論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人們可以看到,幾乎在每一個討論問題上,都存在不同觀點的對立和爭論,特別是在一些重大論題上還存在激烈的爭論。由於黨鼓勵百家爭鳴,倡導學術自由討論,堅持用實踐檢驗真理,更由於走在前面的改革實踐對人們理論思維的啟示,經濟學人在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上逐漸形成了共識。例如:1、突破了社會主義實行産品經濟論,形成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商品經濟的理論;2、突破了社會主義實行單一公有制理論,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樣所有制結構論;3、突破了國有國營、政企不分的企業論,形成了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理論;4、突破了支配權、收益權、處置權合一的國家財産權理論,形成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代企業財産權理論;5、突破了以指令指揮經濟活動的政府統制理論,形成了依靠經濟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政府職能理論等等。上述經濟理論的變革和創新可以歸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取代了傳統的社會主義産品經濟論。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理論的形成,既是我國眾多經濟學家的集體智慧,更有賴於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睿智與政治魄力,他最早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命題,科學闡述了它的基本內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理論昇華。這一嶄新理論的確立,使我國改革的目標模式得以明確,各項重大改革措施得以有序和順理成章地推出。這一有關社會主義經濟性質的理論闡明和創新,也為眾多經濟學家參與和正在從事的富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編著奠定了理論基礎。
新時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我國30年的改革實現了所有制多樣化,放活了市場微觀主體,形成了要素市場體系,産生了市場價格調節的經濟機制,出現了立足於市場力量和主體積極性和創意的活躍的競爭經濟。在體制活力煥發的基礎上,我國實現了生産力的飛躍和財富的迅猛增長。但另一方面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矛盾,如:1、在經濟運行中經濟增長的不穩和時起時伏,2002年以後經濟不斷過熱,2008年以來在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後又經歷了外生性經濟下挫;2、在發展方式上,傳統的數量擴張型發展趨勢,依靠對環境、生態、資源等自然物質過度耗用的工業增長,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經濟滯後等等;3、在分配上,收入差別不斷擴大,基尼系數畸高,財富分配不公的矛盾凸出,等等。上述矛盾,從本質上看是轉型期體制、機制缺損所造成的。針對新時期的新情況,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要求人們通過堅持改革和發展,來解決經濟生活中的矛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基於我國現階段的新情況和黨中央提出的發展新要求,我認為,在當前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應該總結當代實踐經驗,深化對市場經濟的理論認識,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一,全面認識市場的功能和更加自覺地利用市場的作用。市場體制擁有發展生産力的積極功能,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應該認識:市場經濟是一種富有活力的組織財富生産的形式和體制,它能有效調動主體的積極性;能依靠價格形成機制使産品適銷對路;能依靠競爭推動技術創新和提高勞動生産率;能依靠自我積累,實現自行發展。較之歷史上出現過的自給自足經濟、政府統治經濟,傳統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是一個更好的經濟組織形式。實行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為了有效地利用市場調節的功能,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但我們也應看到:1、市場機制在分配中存在收入差距拉大效應,在體制轉型期,甚至會導致嚴重分配不公;2、市場導向的經濟運行中,各种經濟失衡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會出現劇烈的運行波動,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表現為週期性經濟危機;3、市場經濟的消極外部性和成本的向外轉嫁,會引起環境、生態、資源等的過度耗用甚至破壞;4、盈利最大化的生産機制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産品(包括公用品、福利品與公益品),從而不能滿足困難群體與低收入者的需要和社會公共需要;5、面向市場的競爭性生産與營銷,總是激勵過度消費,甚至導致浪費資源畸化的生活方式和非理性的物質文明。
完美無缺的體制從來不曾存在過,在認識和對待市場時,人們應該持有全面的觀點,而在利用市場時,更要持興利除蔽的態度,關鍵是做好市場功能與政府作用相結合這篇大文章,自主地駕馭市場,充分發揮其積極功能。
第二,發展好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我國現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與非公經濟共同發展。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能防止財富佔有中的私人壟斷,從根本上保障分配公正;能有效利用公共資源,加快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富有競爭力的公有大企業是實現科技進步的帶動力量;公有制經濟具有啟動快速和對國民經濟實施強拉動的功能,特別是公有金融體系本身具有宏觀調控手段的性質,而一個保有恰當的公有制的經濟結構,則能成為強化宏觀調控能力的體制保證。
發展和壯大公有制經濟,不能單純依靠政府“幫扶”,必須深化改革,著眼于搞好公有制具體形式的創新。公有企業要實行股份多元化的現代公司制度,還要搞好資本經營管理母公司的構建。在農村,要大力支持和發展多樣新集體經濟。總之,發展公有制經濟,要使企業組織形式和運作方式充分適應于市場,要通過具有産權主體性質的公有企業的構建,確保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強企業的活力,實現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增強,由此把有企業做大做強。
第三,構建擁有強有力宏觀調控能力的市場經濟。市場自發調節的經濟運行中,盲目擴張,結構失衡,發展過熱或是沉滯不起等現象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依靠市場調節不可能實現經濟自我調適和宏觀均衡。這就要求把發揮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和政府的有效宏觀調控相結合。
上世紀30年代以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實行將“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相結合的有調節的市場經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奉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削弱“國家干預”,聽任大資本特別是金融壟斷資本自由活動。此後,美國經濟中更呈現出過度的經濟金融化,虛擬經濟快速膨脹而實體經濟出現萎縮。過度膨脹的金融信貸存在深刻的內在矛盾,而金融監管薄弱更使金融運行的風險大大增強。美國式金融主導的市場經濟模式,在生産能力與內生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矛盾的相交織中,特別是金融、信貸矛盾的激化,導致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進而演化為當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採取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下,經受住了世界金融危機嚴重衝擊的考驗。但3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也出現了三次(1988-1989, 1993-1996,2008-2009)經濟大波動,呈現出經濟增長不穩。
仍在發展中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我國經濟運行的勢態給我們的啟示是:經濟體制越是市場化,越要求對宏觀經濟運行實行調控,而我國新時期經濟進一步市場化、國際化發展的形勢,要求我們切實建設好宏觀調控體系,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增強科學調控能力,也就是要著眼于建設擁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第四,發展擁有發達的公共産品生産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立足和依靠盈利趨動的競爭性商品生産,也就是:産品生産與人們需要的滿足主要依靠受市場力量調節的“私人物品”的生産以及市場性的分配機制。但是市場存在失靈或缺陷。其一,一些物品在物質技術上具有消費和佔有非排它性,依靠市場性生産會發生供給不足。其二,一些産品的生産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需要有生産中的政府干預。其三,市場只承認有購買力的需求,而眾多窮人特別是困難群體的基本需要不可能依靠市場機制獲得滿足。亞當 斯密因其對“看不見的手”功能過度推崇和“市場樂觀主義”,使他忽視市場的諸多失靈和缺陷。他向世人推薦了一個只會使財富與貧困相並行的主要依靠私人物品生産的市場經濟模式。在20世紀30年代世界大蕭條的條件下,西方發達國家不再遵循斯密的市場經濟模式,出現了向勞工和低收入者提供社會保障品的當代福利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環保運動的推動下,有關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以及節能減排等也被納入公共物品生産的範圍。因而當代世界發達的市場經濟,超出了斯密模式,成為私人物品生産與公共物品生産共存的體制。當然,西方的公共物品生産被桎梏于資本主義的制度框架內,存在著許多局限性,特別是公共物品生産並未能根治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固有的貧富對立。
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生活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實行依靠市場決策性的競爭性生産和非市場決策性的公共産品生産並舉,來實現財富的最大創造,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福利品的生産和提供,來充分有效地滿足低收入者,以及遭遇困難者的需要。在我國當前正在大力從事的包括教育、醫衛、文化在內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建設,不僅是為了解決現階段迫切的民生問題和提高廣大群眾的生活水平,而且這一大規模福利公共品生産與提供計劃的深層內涵是: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低收入者進行勞動報酬的補償,由此彌補市場機製作用下按照要素市值貢獻分配的缺陷,從而體現了社會主義分配關係的完善。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公共産品生産還包括用來改善社會生産、生活條件,特別是用來改善落後地區、領域的生産、生活條件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來進行當代尖端性、戰略性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促進生産力跨越發展的公共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用來維護人類的自然生存條件的環境、生態公共設施建設,等等。可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公共産品生産範圍進一步擴大了,它意味著:人們通過市場決策性生産和公共産品生産兩種機制,實現財富生産最大化;又通過市場性的産品分配和福利性産品分配來實現財富的人民共享和共同富裕。我國實踐中的公共産品生産範圍擴大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擁有發達的公共産品生産的市場經濟。
綜上所述,基於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建設新理念、新要求,以及基於我國當前改革的現實狀況及其趨勢,我們可以説,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擁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力的、具有發達公共産品生産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出現在我國大地上。而對這一嶄新的經濟體制結構及其運行機制,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理論闡明,則是當前中國經濟學的重大課題。
責編:魏宇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