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工人日報:多方介入"開胸驗肺"仍需法治規範

 

CCTV.com  2009年07月28日 13:4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工人日報  

開胸驗肺事件最新進展:專家確診張海超患塵肺病

  發生在河南的農民工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近日有了新進展。先有新華社報道説,河南省總工會、新密市委市政府都已經介入,新密市委書記要求“在最短時間內給當事人一個滿意的答覆”。後有《北京青年報》報道説,鄭州市政府成立了張海超事件處理小組,將迅速拿出調查報告。按照常識或慣例,大凡引起高層關注和重視的問題,一般都能夠較快且較好地得到解決,張海超應該樂觀其成了。

  然而,冷眼旁觀,我們卻有理由對此表示不那麼樂觀。

  張海超因為從事有害作業3年多,懷疑自己患了“塵肺病”而去求醫。當鄭州、北京多家大醫院都診斷他的確是“塵肺”,而決定其命運的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卻只認定“肺結核”,他多方求助無門,被逼無奈,做出了“開胸驗肺”的切膚痛心之舉。儘管現在變成了多方介入,問題解決有望,我們仍然有如下幾點疑問。

  疑問之一,當初張海超“多方求助無門”,都包括哪些“方”?為什麼求而無“門”?“有關方面”是否應該承擔某些責任?現在介入的各方,有沒有當初的拒絕者?對此又做何表示?即使張海超的問題解決了,以後還會不會發生類似“求助無門”的現象?

  疑問之二,張海超“面對的是一家大企業”,這是一家什麼企業?是否建立了工會組織?有工會發揮了什麼作用?無工會的原因何在?在這家企業中,還有多少類似張海超的職業病受害者?他們能否得到類似張海超的救助?

  疑問之三,張海超是否“塵肺病”,並不因為多方介入而變得容易確認,仍然需要得到指定機構和指定程序的最終鑒定。那麼,如果職業病防治所堅持過去的結論,“多方介入”又能如何?如果迫於某種壓力而改變結論,又是否可以成為今後援引的案例?

  疑問之四,張海超之所以“開胸驗肺”,與《職業病防治法》有關規定的不合理、難操作以及有漏洞直接關聯,現在,“經過協調,復診或鑒定都不再需要企業提供有關證明”了,但如果“繞不過去的”職防所堅持“依法辦事”,其結果又會如何?

  疑問之五,張海超以切膚之痛引起社會關注,如果因為“多方介入”而“破例”解決,對於張海超固然是欣喜,但會不會又掩蓋了深層次問題?如果有關方面不能從張海超的個案中引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解決途徑,這個“多方介入”豈不僅僅是一次“應急管理”?

  因為有了上述疑問,所以我們對“多方介入”的結果不敢過於樂觀。

  雖然張海超“開胸驗肺”屬於極端個案,但他的遭遇卻有相當的代表性,反映了職工維權之難。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幾年前就有報道稱,目前我國受到各種職業病侵害的職工人數已經過億,這是一個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講,張海超事件具有普遍意義。張海超本人也多次表示,他不願接受“變通”之舉,而是需要“合理合法”、“有法律效力”的解決。“既為自己的將來,也為了其他有相同經歷的工友”。

  “開胸驗肺”的個案揭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重重難點和癥結,顯然,有關方面應該舉一反三,從中尋找徹底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與途徑。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就是對《職業病防治法》的修訂與完善。因為,黨、政府、工會的作為都不能逾越法律,“多方介入”也必須依法辦事,過多地寄希望於“多方介入”解決問題,仍然有“人治”之嫌。我們期待,通過“開胸驗肺”事件,能夠從法治途徑徹底解決事關億萬職工的職業病防治問題。

  從長遠計,為更多職工想,我們不苛望“最短時間內”,但求“一個滿意的答覆”;不僅僅是對“當事人”,而且適用於所有勞動者。(張刃)

  相關鏈結:

責編:程瑩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