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時25分,一男子跳入北京地鐵1號線軌道自殺身亡,事件影響到北京8條運營地鐵線中的6條。
在這起突發事件中,地鐵公司的應對是及時而有效的。不過,業已造成的損失仍不容忽視。除了幾條地鐵線路受到嚴重干擾之外,市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會秩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起地鐵自殺事件再一次證明,在一個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尤其是像地鐵這樣相對封閉而又人流密集的特定場所,公共安全並非孤立地存在,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會引發聯動效應,負面影響可能會在可控制之外。
車站的監控錄像和現場目擊者證明,這個20多歲的外地男子是自己跳下站臺的。對這起事件,我們首先應該表達對生命消逝的嘆息。正如地鐵公司特別提示中所説,“人人都要珍愛生命”。但是,我們不僅希望地鐵公司能對廣大市民進行這樣充滿人性化的提示,更希望能就此事件展開管理和服務理念上的自省。
事實上,類似事件此前也有發生,甚至因此産生過責任上的糾紛。這表明,“地鐵自殺”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意外,而是一個既存的安全隱患。對此,地鐵站加裝屏蔽門可能是一個選擇。但也有專家認為,屏蔽門不利於逃生,或地鐵線路本身存在不宜加裝的客觀因素。其實,屏蔽門加裝與否縱然各有利弊,但從中做出一個次優選擇,似乎總比不作為好,進而沿著這個思路繼續探討,也不是沒有得出更好選擇的可能。
這起事件還是對服務理念的一次提醒。譬如,安全巡檢工作是否做足,對管理薄弱之處是否有足夠的認識,等等。這並非是對地鐵公司的苛求,因為服務永無止境,而服務質量的提升就體現在對一些細節問題的關照上。地鐵公司不僅承擔著安全運載旅客的主要責任,還須履行強化管理,杜絕安全隱患,讓公眾享受不受干擾的服務的連帶責任。就此而言,地鐵公司不僅要尋求此次事件中廣大乘客的“理解和配合”,更應著力於給乘客一個信得過的解決方案。
防患于未然,是永不過時的安全管理信條。一個人自殺引發的公共秩序混亂,對我們的管理能力和態度都提出了挑戰。
□本報特約評論員 吳龍貴
相關鏈結:
責編:李二慶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