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黨員專家、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新華社發
2008年11月,陜西人楊子彬的老伴在火車站摔了一跤,由於是車站原因導致的受傷,其負責人當即表態:由此造成的醫療費用、交通費用等實報實銷。一個星期後,楊子彬騎著自行車將老伴的治療費用等賬單送到了車站負責人手上。金額之低讓該負責人難以置信,“這個,這個?”對方嘟囔著把賬單翻來覆去看了幾遍———賬單中所用藥品沒有一劑進口藥;沒有一張出租車發票……
見此情景,楊子彬打趣道:“怎麼,以為我會訛你?”然後他一揚手説:“絕對不會,吳老以身作則地教導和培養過我。我不是那樣的人!”
“吳老。吳老?”對方疑惑。
“他叫吳大觀。”楊子彬回答得響亮。
“火爆”脾氣的背後
其實,楊子彬與吳大觀頻繁接觸的時間僅有4年,1977年底至1982年間,吳大觀時任西安航空發動機製造廠(以下簡稱西航)副廠長,而楊子彬是廠裏一名普通的設計員。但這並不妨礙吳大觀成為他心中最尊敬的人。
這種尊敬,最初源於吳大觀對工作的投入。當時中國剛花大價錢引進了英國斯貝發動機專利,由吳主抓這項技術的研製。當時吳大觀已經60多歲,左眼失明,但為了儘快摸透斯貝技術,他每天總是提前一個小時上班,晚上到十一二點才下班,幾年如一日。如今很多西航老人回憶這段歷史時,幾乎都會這樣提到:“那時吳老辦公室的燈總是亮的……”
後來吳大觀又親自帶隊去英國實地學習斯貝技術,別人都是“兩班倒”,唯有他每天十多個小時地守在工作現場。有一次,他發燒到39℃卻依然堅持工作,以至於暈倒在了試車臺上,但被送回住所兩個小時後,他又出現在工作現場。
吳大觀深知,工作和學習,是報效祖國的根本。為此,他不但嚴格要求自己,對別人也一視同仁。
當時西航絕大多數技術員的英文水平很低,所熟悉的發動機技術也都來自於蘇聯模式。為此,吳大觀組織大家吃過晚飯後回單位集中學習。為了監督大家,吳還經常偷偷跑到各辦公室門外觀察,要是大家在認真學習,他就非常高興,大加讚賞一番;要是有人走神,他立即提出批評。
“當時很多人並不喜歡他,他要求太嚴格,批評人又不留情面。”楊子彬直言不諱。有一天,楊子彬剛走到辦公樓道口便聽到了吳大觀訓人的聲音,他趕緊跑過去,看到吳正氣得“上躥下跳”。
一問方知因為檢修不及時,一個車間的吊車壞了,將影響到生産和研發。在英國期間,隊伍裏個別人有些不務正業,吳又大發雷霆,訓斥道:“你怎麼好意思在這浪費國家的錢,不想幹馬上回國去!”
類似的事例不少,然而多年以後,提起吳的“火爆”脾氣時,曾被他批評過的人都露出了會心的一笑。“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孩子初中時非常討厭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班主任,如今孩子已功成名就,真正體會到了當初班主任的好。”一名昔日下屬説。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