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張銘清寄語集美杏林 以文教優勢吸引臺企投資

 

CCTV.com  2009年05月15日 15:5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廈門商報  

  臺商是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使者

  張銘清寄語集美杏林,要以文教優勢吸引臺企投資

張銘清已經是集美杏林的老朋友了。

  “早在1986年我還在《人民日報》當記者時,我就寫過有關陳嘉庚先生在集美辦學的通訊,所以集美杏林對於我來説,是非常熟悉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銘清的一席話,讓我們的採訪變得非常輕鬆。

  事實上,張銘清確實是集美杏林的老朋友了。在集美臺商投資區成立15週年、杏林臺商投資區成立18週年的慶祝大會上,在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區服務中心的揭牌儀式上,我們都看到了他的身影,可以説,張銘清是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區成長歷程的見證人。

  臺企在廈發展四步走

  談到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復設立杏林臺商投資區,張銘清説,當時開放臺商到大陸進行經貿投資,不僅是經濟活動,更重要的意義是帶動了兩岸的交流,加強了兩岸聯絡,促進了兩岸的文化認同和親情溝通。“杏林臺商投資區成立20年以來,對於推進兩岸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張銘清回顧了臺商在廈門投資的發展歷程。1983年—1987年,是臺商在廈的試探期;1988年—1996年,是臺商在廈的中期擴張時期;1997年—2004年,是臺商在廈的調整期;2005年至今,是臺商在廈的新增長期。張銘清説,杏林臺商投資區是從中期擴張開始的,臺企類型由最早來杏林的勞力密集型産業,到資本密集型産業,再到技術密集型産業。

  臺企文化帶動杏林

  集美作為著名的僑鄉,在對僑對臺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集美和杏林兩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的發展勢頭良好,規模日益擴大。張銘清説,經過20年的發展,臺商在杏林在集美在廈門投資興業的成效日益顯現。

  首先是在經濟社會方面,台資企業在集美的投資帶動了大批相關産業鏈的發展,如運輸,餐飲,地産、建材等諸多行業,同時帶動了更多的臺商到大陸投資。台資企業也直接解決了許多本地和外來人口的就業問題。台資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生産和管理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他們的國際營銷渠道也具有一定優勢,在促進本地産業結構調整、産業技術升級、擴大出口創匯等方面産生了積極效應和重要影響。

  在文化方面,台資企業注重培養企業文化,吸收了中華文化底蘊和國外先進經驗的精髓,結合閩南的性格特色,注重員工管理和教育。

  通過經貿往來合作,兩岸人民消除隔閡,增進了解,促進了文化、體育、教育、衛生各個領域的交流。臺商在大陸投資得到當地政府群眾的幫助,對這片土地産生了感情,成為兩岸溝通牽線搭橋的“使者”,各地臺商協會成為兩岸交流的平臺。張銘清説,比如今年集美龍舟賽就會有多支台灣隊伍參賽,臺商協會也積極組織在廈門的臺商參加。

  文教優勢吸引臺企

  在談到臺商投資區未來的發展方向時,張銘清説,基於“五緣”優勢,福建在對臺經貿合作上發展迅速,特別是“兩個先行區”的提出,為閩臺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機遇。

  要建設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要在過去經貿合作的基礎上加強文化、體育、教育、衛生等方面的交流,在臺商投資區建設中全面考慮政策、法律、人文環境的建設。

  “現在臺商投資與過去不同了,過去是一個人來,現在是攜妻帶子舉家前來,這就不光需要投資環境好,還需要適宜的生活環境。集美與台灣語言相通,生活習慣、風俗習慣都相同,且集美是著名的文教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臺商的首選之一。”張銘清説,集美區多年來在服務台資企業,為臺商排憂解難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方面也有許多先行先試的經驗,比如通過龍舟賽、汽車越野賽等民俗文化活動,吸引台灣的隊伍參賽,打造了兩岸交流的文化平臺。希望集美區繼續發揮優勢,打造更多新的文化交流品牌,成為集文化之美的投資區,讓臺商願意來集美來杏林,來了以後有收穫。

責編:尚艷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