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震災無情世界有愛

 

CCTV.com  2009年05月09日 17:0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汶川特大地震一週年紀念

  新華網北京5月9日電 題:震災無情 世界有愛

  新華社記者夏文輝、韓冰、許林貴、王艷明

  “Wenchuan”(汶川)這個特殊地名,近來在國外報道中又開始多了起來。去年5月發生在中國的那場大地震已成為過去,然而,來自國際的關注、支持和援助還在進行中,如涓涓流水,從四面八方匯入中國地震災區,不斷融入這場物質與精神重建的宏大工程中。

  “救災,沒有國界”

  “建築、設施的重建在各處展開,災區的人們很頑強。要繼續給他們支持,特別是心理的支持,這非常重要。”日本兵庫大學心理學教授富永良喜説。

  記者近日在北京見到他的時候,這位髭須花白的老人剛剛結束在地震災區的連日奔忙。汶川地震後的一年來,富永良喜7次來華,每一次都和災區的心理支援工作有關。從綿陽到彭州,從寶雞到延安,富永良喜為各地心理支援人員開辦講座,同板房小學的老師們交談,向驚嚇的孩子和婦女提供心理支持……

  曾經參與日本阪神大地震救援工作的富永良喜説,他一次次來華,是希望將自己在日本地震救災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投入到汶川地震的災區重建中。他説:“災民遭受的苦痛是類似的,心靈的復蘇過程也是類似的。救災,沒有國界。”

  來自美國的塔瑪拉佩爾森願意用“燈”比喻他們在災區開展的心理支持工作。這位無國界醫生組織項目協調人説:“把火遞給災民,幫他們點亮心靈,重新找到生活的光明。”

  46歲的塔瑪拉去年11月來到災區,一直奔忙在無國界醫生在災區的5個基層工作點之間。6個月的工作合約即將到期,她打算延長在災區的工作時間。

  “每天我都感到自己活得有價值……而且,災區的人們也在感染我。他們那麼樂觀。工作、生活、做生意、上學,地震沒有動搖他們。”塔瑪拉説。

  截至目前,無國界醫生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危機干預中心等部門合作開展的心理支援項目,已經評估650多人,跟進300多人,並完成1500多次心理諮詢。

  “帳篷,讓我們溫暖”

  “帳篷裏住了快一年了,都有感情了,冷也在裏面,熱也在裏面。”59歲的杜平娃用手拍打著帳篷上的土説。

  杜平娃是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安化鎮李家廟村的農民。一年前的大地震中,他家同村裏許多人家的房子,在瞬間倒塌。很快,鄉村幹部送來了帳篷。村子各處,來自海內外的帳篷色彩不同,形狀各異,像大地上開放的花朵。“有了帳篷,就有了家。”杜平娃説。

  杜平娃住的帳篷來自遙遠的巴基斯坦,從此晚上歇在帳篷裏,他常常想像著那個遙遠的國家,和那裏的人。

  隴南市與四川接壤,這裡是汶川大地震中甘肅省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地震造成300多人遇難,100多萬間房屋倒塌,震後有90多萬人需要臨時轉移安置。一段時間,帳篷等救災物資的缺口很大,急需國際社會幫助。

  震後一週,巴基斯坦首批援助中國災區的5000多頂帳篷運到了隴南。隨後,沙特阿拉伯、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越南等國的政府和機構,以及聯合國難民署、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向地震災區援助了急需的帳篷、食物、藥品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還派出醫療隊,趕到隴南災區,開展醫療救助活動。

  距離杜平娃所在村莊不遠,加拿大紅十字會的甘肅兩當縣災區援建工程即將啟動,援建項目包括13所鄉鎮衛生院,援助款項達1187.2萬元人民幣。項目建成後,服務半徑將輻射甘肅和陜西兩省3個縣的10萬名群眾。

  在甘肅隴南市徽縣,日本紅十字會的援建項目也即將開工。日本紅十字會共捐助2190.84萬元人民幣,用於18所鄉鎮衛生院和2所學校的重建。

  據日本紅十字會汶川地震重建支援項目駐華代表位坂和隆介紹,在緊急安置和災後重建兩個階段,日本紅十字會已經向地震災區援助了3.7億元人民幣,支援建設項目主要在受災的四川、甘肅和陜西三個省。下一步,他們還將配備醫療設備,培訓人員。

  據民政部提供的信息,汶川地震發生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紛紛向汶川地震災區捐贈救災資金和物資,截至2008年10月10日,來自境外的抗震救災款物達103億元。

  每一筆捐贈都凝聚著愛心,包含著支持,它們將變成校舍、醫院、住房,化為希望、信心和感恩,鼓舞災區人們積極邁向震後新的生活。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