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地震災區羌族文明重生的希望和考驗

 

CCTV.com  2009年05月06日 16: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四川北川5月6日電(記者吳陳、劉錚、江毅)當悠揚的羌族音樂響起,41歲的趙義美與20多位女伴一起,在板房社區管委會前的一片水泥空地上跳起了鍋莊。

  “我沒有學過,天生就會跳。”趙義美説。

  這裡的義務舞蹈教練李興秀説,來跳舞的人裏,好些都失去了至親,跳舞讓他們忘卻痛苦,重新找到快樂。

  四川省北川縣城居民安置點永興板房區是從去年10月羌歷新年開始跳鍋莊的,此後除了下大雨,每天晚上7點到9點,天天進行、從不中斷。最初參加的只有20人,現在多達90人。

  四川省為羌族主要居住地之一,有30萬的羌族人口居住在“512”地震受災最重的地區--北川、茂縣、汶川。地震不僅讓這個“雲朵中的民族”的家園變為廢墟,更奪去3萬羌族人的生命。專家擔心有3000多年曆史的羌族文明會因此失去傳承和發展的紐帶。

  地震之後,搶救和保護羌族文化的方案列入當地政府的議事日程。地震發生不久,四川省就出臺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初步重建方案》。目前,四川省正向社會籌集近百億元的資金,用於災後羌族文化旅遊事業恢復重建的諸多項目。

  社會各界也對這個古老民族的文化傳承給予高度關注。中國紅十字會李連杰壹基金就在汶川縣、茂縣、理縣開展了羌繡幫扶計劃,幫助災區群眾重新獲取維持生計的本領,計劃今年培訓繡娘2000人次,幫扶660個家庭生産自救,並逐步建立羌繡産業。

  長期致力於本民族文化研究的羌族幹部賈德春坦陳,原來羌族的知名度並不是特別高,地震後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這讓當地人對自己的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認同感,更加意識到保護和傳承羌族文化的重要性。

  趙義美説,以前她們只在羌歷新年等重要時刻和場合才跳鍋莊,現在鍋莊已經成為她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3歲的鄧雲芝在北川縣擂鼓鎮板房區開了一家服飾店,專門加工、銷售羌族服飾。她説,震前自己的縫紉店只做漢族服裝,“以前穿羌族服裝的機會不是很多,而且大家家裏都有幾件,需求不高。”地震後,許多學校、社區組織學生和居民跳鍋莊,還有一些人做生意也穿上民族服裝招徠顧客,“現在穿的人多了,大家慢慢都穿了。”鄧雲芝説,她從當地教跳鍋莊的老師那裏學習服裝樣式,“一件能賣到200元左右。”

  擂鼓鎮貓兒石村吉娜羌寨坐落在北川新縣城到舊縣城的必經之路上,這是512地震後重新修建的。地震造成這裡90%以上房屋倒塌。現在這裡全部71戶受災群眾都搬入了新居。負責吉娜羌寨重建工作的擂鼓鎮副鎮長楊曉坤將這個由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村子稱為具有“現代的羌族風格”。

  記者看到,這些兩層小樓內部與漢族建築基本相同,但外墻根據羌族傳統“壘石而居”的風格裝飾著麻黃石,每棟樓的四個屋角也都安有羌族崇拜的“白石神”。寨子中隨處可見印有羌族文字和圖案的彩旗迎風飄揚。

  羌族姑娘姜春梅家一樓是這個羌寨的刺繡培訓室,北川羌繡公司的培訓老師陳莉負責免費培訓。陳莉還負責發貨收貨工作,她從公司帶來客戶需要的産品樣式,把活分給這裡的羌族婦女,約定好日子,然後過來收貨。姜春梅希望隨著遊客的增加,自己的羌繡作品能越來越受歡迎。

  地震之前是小學教師的賈德春認為,發展旅遊確實會提升羌族文化的知名度,但他擔心經濟利益的驅使會使真正的文化走樣,大家不能靜下心來傳承原汁原味的文明。

  “拿羌族服裝來説,按照傳統的製作方法,衣服上的每一朵花都應該是手繡的。”賈德春説。他還用古羌的水磨漆工藝舉例:“嚴格按照24道工序生産出來的水磨漆傢具表面堅硬、不褪色、耐磨、防潮,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現在,一些工廠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利益,不講究工序,産品質量大打折扣。這會讓羌族文化的口碑大打折扣。“據我所知,掌握這項技藝的老人已經94歲了,他很想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但又擔心有人為了賺錢而不真正用心去學、去做。”

  目前,賈德春正和其他3位羌族文化愛好者自費進行民族文化的拯救工作,根據長期從事研究掌握的線索,蒐集羌族的民間故事、民間工藝、民間醫學、民間歌舞等。

  雖然面臨經費不足的問題,但他並不希望其他機構或組織介入,想要通過這種不帶有功利性的民間行為盡可能多地保留羌族文化的本來面目。

  “民族文化還是原汁原味的好,否則很難有長久的生命力。”他説。

責編:孫潔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