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記者重訪四川汶川大地震“帳篷新聞中心”

 

CCTV.com  2009年05月06日 12:1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四川日報   

  核心提示;

  作為極重災區第一家帳篷新聞中心,在震後初期,這裡每天有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媒體的數十名記者,最高峰達100多人。

  加固過的賓館可以住人了,房間裏配有網線,記者再不會頂著40多度的高溫在帳篷裏寫稿。

  帳篷雖然變成板房了,很快還會變成更漂亮的永久性建築,但新聞中心的精神不會變!

  - 本報記者 宋開文

  去年5月底到6月初,記者曾在青川駐點採訪半個月。其時,白天下鄉採訪,晚上回到位於縣委大院的帳篷新聞中心,發回一篇篇報道,完了再和衣躺在旁邊的大帳篷休息幾個小時,等到黎明再次出發。

  作為極重災區第一家帳篷新聞中心,在震後初期,這裡每天有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媒體的數十名記者,最高峰達100多人。他們在這裡進進出出,忙忙碌碌,記錄著災區的非凡歲月,帳篷新聞中心也因此留在了很多人的記憶裏。

  時隔一年,那個建在帳篷裏,見證了無數故事的災區新聞中心怎麼樣了?記者近日再赴青川,真切感受了帳篷新聞中心一年的變遷。

  新聞中心的帳篷已經變成板房

  走進青川縣委大院,昔日以帳篷搭建的新聞中心,已變成一排整齊的板房。寬敞明亮的板房門口,當初在一塊牛皮紙板上用毛筆書寫的 “新聞中心”四個字,已經被一塊標牌取代。大院裏依然停滿了各種車輛,進進出出,繁忙異常。

  院裏高大的樹木,依然繁盛蔥蘢,在火熱的陽光中灑下片片綠陰。故地重回,使人仿佛又回到那段非常歲月。

  來到縣委宣傳部,早就熟悉了的工作人員依然像去年一樣,拿出一本登記簿,單位、姓名、聯絡電話,一一登記在冊。每天來了哪些新聞單位的記者,一目了然。“從地震到現在,我們已經滿滿地記了10多本記者名單了。”青川縣委宣傳部部長馬健説,對前來採訪的記者進行登記,一是為了銘記這些關注青川的人,二是便於保持聯絡,隨時提供新聞線索,同時在重要節日的時候給他們發條感謝短信,或寄上一張感恩賀卡。

  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縣委大院一塊空地上搭建的兩個灶臺,兩口黑色的大鍋。在那段非常歲月,這裡就是記者們的食堂。來自天南地北的新聞記者,從鄉下採訪回到縣城,就在這兩口大鍋裏撈起一碗一碗麵條,打堆站著就一陣狼吞虎咽。大量發自極重災區的新聞作品的誕生,離不開這兩口大鍋的功勞。

  這次重訪,大鍋不見了,灶臺不見了,心裏竟有些悵然。

  “最困難的時候過去了,現在來採訪的記者,不用天天吃麵條了,縣上備有便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柳桂華説,縣裏儘量為採訪的記者提供條件,加固過的賓館可以住人了,房間裏配有網線,記者再不會頂著40多度的高溫在帳篷裏寫稿。

  “隨著重建加快,這裡的變化會越來越大”,柳桂華説。

  新聞中心的戰友會一直關心青川

  隨著“512”一週年的臨近,全國各地的新聞記者仿佛聽到了集結號,一下子又涌向這裡。記者前往採訪的這天,正在青川採訪的新聞單位有近10家,記者20多名。在這裡,記者意外地見到兩位曾在帳篷新聞中心裏並肩戰鬥的朋友。

  熊芙蓉,廣元日報女記者。地震初期,熊芙蓉每天奔波于青川各個重災鄉鎮,由於對當地很多情況熟悉,一些省外來的記者常常找她了解情況,哪個鄉鎮有新聞,走哪一條路比較近,什麼地方又斷道了等等,她都一一熱情作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後,她還將在青川採訪的災後重建的新聞線索,通過郵件發給這些同行,以供採訪或選用。

  此次意外重逢,這名熱情的女記者又多了一份成熟。“我已經記不清是第幾十次來了,縣裏幾乎每一個人都認識我了,他們都當我是青川人。”熊芙蓉説,她這次來,是為她寫的一本青川抗震救災的書——《東河口絕戀》——進行最後的核實補充。“全書18萬字,春節開始動筆,現在基本定稿即將出版了”。

  熊芙蓉告訴記者,在青川她採訪到了大量感人的故事,其中一部分在她供職的報紙刊發了,另有大多數限于版面,不能全部發表。“我要把它們寫下來,把那些被山體掩蓋的動人故事,把那些自強不息的聲音記錄成歷史。”她説要把這本書作為地震週年禮物送給青川人民。

  無獨有偶。記者遇到的另一位舊友,也帶來了一本新書。她是來自浙江杭州的青年女作家李素紅,帶著她剛出版的新書《愛在延續》,專程從杭州赴青川。

  去年,在帳篷新聞中心,她是很特別的一位。因為其他人都是在新聞單位供職的記者,只有她是以作家的身份採訪工作。雖然不需要每天發回報道,然而她的勤奮與吃苦,並不亞於任何一名記者。每天一大早,她搭乘記者們的車翻山越嶺,又採訪,又拍照,還把隨身帶的幾千元錢全數捐了出去。

  地震初期,新聞中心僅有三四個大帳篷用來住宿,來的人又男多女少,好幾個晚上,李素紅只能和十幾個大男人同住一個帳篷。那些此起彼伏的如雷鼾聲,讓任何一個最後入睡或半夜醒來的人都驚心動魄。無法想象,像她這樣來自江南大都市的纖弱女子,是怎樣度過那一個個不平凡的夜晚的。

  再次見面,李素紅説,地震後,她已經三次到青川,每次都要呆上近一個月時間。“每一次來,沿途都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象。這真是一幅激動人心的歷史畫卷。”她説她寫青川地震故事的《愛在延續》,是要讓青川的受災群眾深切地感受到:明天的太陽依然美麗!

  “給予是一種幸福,付出是一種快樂。我會一直關心青川,並喚起更多人關注青川。”李素紅道出此行目的。

  帳篷新聞中心的故事在延續

  晚上,兩大桌記者一起吃飯,宣傳部副部長柳桂華和分管新聞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員也都到場。他們的熱情,感染著每一個人。據了解,自春節以來,他們幾乎沒有休息過週末,高負荷的工作量,讓他們每天不停運轉。

  “記者來,是我們最高興的事。”柳桂華對記者去年寫過的《帳篷裏的“戰地新聞中心”》印象很深,她説:“帳篷雖然變成板房了,很快還會變成更漂亮的永久性建築,但新聞中心的精神不會變!”

  夜晚的青川,星星特別亮。記者圍繞曾經的帳篷新聞中心走走,像是心有靈犀,突然收到一名志願者梁達堯的短信——他震後專程從河南趕到青川,沿途把帶的3萬多元現金分別捐獻給了受災群眾,然後又開著自己的車在新聞中心為記者們當了一個月專職司機,因為他曾經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記者。記者把他的故事寫在了文章裏。

  他在短信中説:今年5月,他還會去看望青川的鄉親們。特殊時期結下的情誼,將一生不忘。

  帳篷新聞中心的故事,依然還會延續……

  記者與青川>>>

  2008年5月29日至6月中旬,記者在青川縣進行為期半月的駐點採訪。白天到重災鄉村採訪,晚上在帳篷新聞中心寫稿發稿,其間主要作品有—

  2008年5月31日:《村民領到了新帳篷》

  2008年6月1日:《書聲朗朗,青川唯一一所農村高中復課》

  2008年6月4日:《青川,震不垮的精神》、《帳篷裏的“戰地新聞中心”》

  2008年6月5日:《青川最大堰塞湖成功爆破》

  2008年6月6日:《余震中的鄉醫》

  2008年6月14日:《這個蜜月最有意義》等

責編:張仁和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