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4月21日電 題:煤炭大省山西努力解“水困”補“短板”
新華社記者晏國政
太原市小店區黃陵鄉黑駝村東山集中供水站先後有三口深井,被認為是山西水資源狀況的一個縮影。
第一口井建於1964年,井深60米,剛建成時水頭能涌出1米多高,但到1994年時已不能自流,1999年徹底報廢。第二口井建於1999年,井深已達181米,剛建成時日出水量800立方米,1年半後因地下水位下降,日出水量銳減至200立方米,短短3年之後再次報廢。2002年原地再次打井,此時井深已達858米。
山西作為煤炭大省,一直以來飽受水資源短缺困擾。統計數據顯示,該省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為381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7%,屬於嚴重缺水地區。人均供水量180至200立方米,不到全國人均值的一半。人均供水量和畝均用水量兩項主要指標都處於全國末位。
山西省水利廳廳長潘軍峰説,該省一方面承擔著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面臨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形勢。供水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短板”。
對水資源短缺這一制約發展的“短板”因素,山西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努力求解。
200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堅持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思路,實施興水戰略。同年啟動實施應急水源建設、農田水利灌溉、水土保持淤地壩、農村飲水安全、地下水及水源地保護和城鄉節水六大興水工程。
2008年,山西省啟動實施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工程,要在未來數年內使山西人的母親河重現“流水嘩啦啦”美景。
上述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山西舉全省之力,在各地掀起了大修水利的高潮:抓緊時機,對興水戰略確定的35項應急水源工程進行立項、批復並開工建設;出臺優惠措施、動員各方力量,進行農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建設;以每年200萬人的速度推進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地下水源監控、加大自備井關閉力度,實行最嚴格的地下水及水源地保護政策;調整水資源費徵收標準,以經濟杠桿促進城鄉節水;加快汾河河道疏浚、實施汾河清水復流、關停搬遷汾河沿岸污染企業、清理汾河流域違法建設項目……
潘軍峰説,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埋頭苦幹、奮力攻堅,山西興水戰略確定的各項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作為山西實施興水戰略標誌性工程的35項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截至目前已批復28項,開工建設22項,竣工2項。列入中央規劃的100座病險水庫前期工作全部完成,60座開工建設。去年山西還新建淤地壩381座,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99萬畝,實施生態修復面積784萬畝;水資源費徵收標準進一步調整,採礦與採煤的水資源費實施以産計收,城鄉節水的外部環境進一步優化。
一些民生水利項目的實施也使山西人民的生産生活環境大為改善。去年年內山西又解決2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長治市還提前兩年完成全市農村飲水安全任務;首次實行高揚程泵站水價補貼政策,全年下達灌溉補貼資金1292萬元,全省農田實灌面積達到1580萬畝,運城等沿黃灌區的水價降到了每立方米0.45元以下。
太原市柴村橋附近的汾河河面今春又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垂釣身影。受益於汾河清水復流工程,由於長期無序採砂造成斷流10餘年的汾河太原段17公里河道重新流水,連續下降20餘年的兩岸地下水也止降回升。潘軍峰説:“汾河清水復流及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的全面啟動,已使山西沿汾各縣地下水位明顯回升。”
潘軍峰説,今年山西將繼續全力推進興水戰略,重點做好應急水源、農村飲水安全、農田水利灌溉、水土保持淤地壩、節水型社會建設等8方面工作。通過這些工作,力爭使該省水利基礎設施有一個大的改善,為全省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責編:汪蛟龍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