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柳志卿)昨天,中國科學院&&編寫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9》在北京發佈,這是繼2007年首次發佈《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後再次針對長江的保護與發展中新問題與新進展進行的大盤點。
報告認為,近兩年,長江水環境質量雖總體保持穩定,但並未出現根本好轉。現階段,流域湖泊水質普遍較差,水體富營養化呈加重趨勢。更為嚴重的是,流域水環境污染造成的供水水源污染事件時有發生,2007年太湖無錫水源污染事件造成200多萬人飲用水困難。報告稱,長江流域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導致沿江地區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劇增。隨著污染排放量增長,長江流域水體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報告還稱,長江流域氣候變暖趨勢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反映了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一定相關性。
據介紹,報告針對近兩年長江保護與發展的最新進展和熱點問題,重點關注政府、科學界和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流域重大工程建設與氣候變化對長江保護與發展可能的影響方式、程度和應對策略。報告還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報告解讀
三峽入庫支流水質下降
報告認為,長江三峽工程蓄水運行後生態環境影響面臨新的問題和形勢。
監測結果表明,儘管庫區長江幹流水質尚未出現明顯變化,但三峽蓄水運行引起水庫和主要入庫支流水環境質量下降。2003年水庫初次蓄水,庫區幹流水質大多為Ⅱ、Ⅲ類。近年來,城市江段斷面水質普遍較差,重慶等城市江段形成岸邊污染帶,長1至15公里,寬約50至150米,較蓄水前明顯擴大。蓄水後入庫主要支流水質下降趨勢明顯,Ⅳ類水質斷面增加,局部出現Ⅴ類和劣Ⅴ類。庫灣和入庫支流水華發生範圍擴大、頻次增加,暴發時間提前、持續時間延長。
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庫區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快速增加;二是蓄水改變水文水動力條件及河道地形,水體流速減緩,水環境容量降低;三是水庫流速減緩有利浮游植物生長,促進水華形成等。本報記者 柳志卿
責編:李二慶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