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徐光春:充分發揮文化在經濟困難時期的獨特作用

 

CCTV.com  2009年04月10日 12: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歷史傳統、精神情感、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積澱和傳承,是人們認同歸屬的精神家園和溝通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為一種凝聚力、生産力、創造力,文化深深熔鑄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每一個歷程。以“文”化人,能夠提高人的素質與涵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文”化物,能夠為物品注入文化元素,提高其品位和價值;以“文”化事,能夠借助文化的力量,促進事物的發展和新事物的産生,推動事情的柔性解決。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困難境地,文化對於克服困難、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第一,文化為克服困難、應對挑戰提供強大精神力量。金融危機不僅對經濟發展造成強烈衝擊,而且對人們心理産生嚴重影響。在恐懼、迷茫、急躁、絕望等消極情緒在一些人中瀰漫,人們越來越需要精神撫慰、思想疏導的時候,文化最能帶給人們信心和希望,最能提高人們的精氣神。首先,文化是撫慰精神的“心靈雞湯”。《心靈雞湯》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系列讀物之一,就是因為它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能從不同的方面滋養人的心靈、頭腦和靈魂。危機壓抑人心,文化放飛心情。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許多美國人之所以在領取救濟、節衣縮食的情況下也要擠出幾個鋼镚兒,去劇院、影院欣賞“幽默大師”卓別林和“微笑天使”秀蘭鄧波兒的精彩演出,就是因為他們的滑稽表演和樂觀精神,能夠使大家釋放與排解現實生活的壓力,産生精神上的愉悅和輕鬆。危機傷害心靈,文化撫平創傷。最近《梅蘭芳》、《赤壁》、《瘋狂的賽車》等國産影片熱映,其原因也在於這些影片不但契合特殊時期中國觀眾的文化心理和審美需求,而且緩解了人們的情緒、慰藉了人們的心靈。其次,文化是提振信心的“威風鑼鼓”。文化銘刻輝煌、文化凝聚信心。面對當前嚴重的金融危機,信心問題不解決,中央擴內需、保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蘊藏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岳飛精忠報國、花木蘭代父從軍,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抗日救國,常香玉巡演捐資購買飛機、支援抗美援朝,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艱苦奮鬥、治窮治愚,林縣人民戰天塹修水渠,都是中原兒女不折不撓、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精神的寫照,是幾千年來激勵人們危難之際不畏不懼、困難當頭奮發有為的文化源泉。只有從昂揚向上的文化中汲取應對危機、戰勝困難的力量,才能堅定渡過難關、加快發展的信心。其三,文化是破浪前行的“燈塔火炬”。文化是人類一切精神財富的總和,既是對人們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又是激勵人們探索前行的動力源泉。文化給人智慧、給人力量,讓人們認清形勢、理清思路;文化傳遞信息、傳播知識,讓人們把握大局、趨利避害;文化激發思想、激勵創造,讓人們積極應對、化危為機。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原文化先賢闡發的許多精闢思想,如格物致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否極泰來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越是困難時候,越需要靠文化打開智慧之門、開啟光明之路,引導人們客觀辯證地認識和分析危機,捕捉和把握難得機遇,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找到應對良策,儘快突破重圍。

    第二,文化為克服困難、應對挑戰發揮重要消解作用。文化作為人的精神活動、思想意識、藝術創造,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澱、傳統演化、社會需求等多種因素影響,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其發展與經濟發展不完全同步,在困難時期可以緩解和抵消各種不利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從歷史發展看,文化具有“反經濟週期調節性”。在社會動蕩、經濟困難時,文化往往逆勢上揚、蓬勃發展。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亂不斷,文化上卻出現了空前繁榮的“百家爭鳴”現象,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在風起雲涌的法國大革命前夜,思想文化藝術領域涌現出了一大批文化巨人和文化巨著,因此18世紀也被稱為法國人的世紀。以百老匯和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演藝、影視等文化産業在經濟大蕭條時期逆勢騰飛,由此美國不僅發展成為世界第一文化産業大國,而且成為文化輸出第一大國。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政府將文化産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産業予以大力扶持,其影視、歌曲等文化産品形成了衝擊全球的“滾滾韓流”,文化産業成為推動韓國經濟發展的“孝子産業”。從文化自身發展特點看,文化具有“抗衰退能力”。文化生産主要是靠智慧、創意、科技來推進,初始成本較高,但産品複製和傳播成本很低,並且與物質産品的收益規律不同,文化産品呈現邊際收益遞增規律。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雖然投資高達2億美元,但票房收入也高達18億美元。同時,文化産業作為新興産業、朝陽産業,永遠不會消亡,而且不少文化産品隨著時間推移而更加珍貴。荷蘭藝術大師梵高生前只賣出一幅作品,大約400法郎,今天他的作品是全球博物館夢寐以求的收藏品,僅公開賣出的作品總價值就高達上百億美元。從文化的功能看,文化具有調節情緒的作用。參加文化活動和消費文化産品能夠轉移人們對困難危機的關注,減輕危機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和精神緊張。比如,歌唱可以宣泄壓抑的情緒,閱讀可以給人希望和力量,觀看滑稽幽默的喜劇片可以讓人忘記苦惱和鬱悶。深入人們心靈深處、撥動人們情感琴弦的精神文化産品,總是能為寒冬中的人們送去暖流、增添勇氣。只要深刻認識、準確把握文化發展的重要消解作用,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激活文化發展的“一池春水”,就能消融經濟發展的“層層堅冰”。

    第三,文化為克服困難、應對挑戰生成新的發展機遇。文化具有商品和知識雙重屬性,既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能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産生強大的推動力、輻射力、影響力。特別是經濟困難時期,文化作為軟實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能産生新動力、帶來新機遇。首先,文化為促進合作交流搭建“金橋”。文化具有穿越時空、深入心靈的強大力量,能夠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聯絡起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繁榮。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鑒真東渡日本,鄭和七下西洋,都通過文化的溝通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近年來,河南充分發揮河洛文化、姓氏文化、功夫文化、民俗文化、古都文化等資源優勢,成功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和中原文化港澳行、澳洲行、寶島行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架起了一座座溝通交流的橋梁,把各路商家對中原文化的“心動”轉化成了投資河南的“行動”。文化如水,潤心無聲。在經濟困難時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直接開展經貿合作往往會遇到更大的阻力,充分發揮文化的開放性和親和力,可以消除人們滋長的保守心理,達到以文化交流促經貿合作的目的。今年初,河南成功舉辦中原文化港澳行、澳洲行,活動期間簽約項目分別達到65億美元、27億美元,實現了文化大交流、經貿大合作、人員大往來、發展大推進。其次,文化為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支撐”。當今世界範圍內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的趨勢,使經濟增長中的文化推動力越來越突出,經濟競爭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哈佛大學教授戴維蘭德斯在《國富國窮》中提出,國家貧富取決於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來説是這樣,對一個企業、一個産品來説更是這樣。文化是提升産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的主要元素,是品牌經濟的價值源。與同類産品相比,阿瑪尼時裝、夏奈兒香水、軒尼詩紅酒等高檔消費品,價格之所以高出數十倍甚至上百倍,關鍵就是文化含量大、品牌知名度高。近年來,河南大力開發的少林文化、大宋文化等品牌,叫響全國、走向全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充分挖掘文化的豐富內涵,向物質生産注入文化元素,提升産品的品牌價值,增強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其三,文化為催生新産品新産業提供“土壤”。文化與其他産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是新産業産生的重要途徑。韓國把注重設計和創造的文化理念普及到各個産業,網絡遊戲産業快速崛起,與微軟和索尼在遊戲産品市場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推動文化産業與其他産業共棲、融合、衍生、互動,《大長今》、《冬季戀歌》等韓劇産生轟動效應,在不少國家和地區掀起了韓國時裝熱、美容熱和美食熱;把影視與旅遊相結合,拍攝現場成為國外遊客體驗韓國文化的旅遊熱點,有力推動了旅遊業發展。日本“文化立國”戰略的實施,使文化産業的許多領域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日本被公認為“動漫王國”。美國迪斯尼公司出品《米老鼠和唐老鴨》後,從“賣”動畫發展到“賣”品牌,催生和帶動了相關動漫業、玩具業、服裝業、出版業、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國産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熱播後,相關衍生産品的研發和銷售迅速跟進,喜羊羊等系列毛絨玩具持續熱銷。

    第四,文化為克服困難、應對挑戰營造良好思想環境。文化對個人而言,能塑造人格、提升修養、展示形象;對群體而言,能統一思想、整合意見、規範行為;對社會而言,能維持秩序、化解矛盾、促進和諧。文化特有的這種價值整合功能,在經濟困難時期顯得彌足珍貴。首先,文化是凝聚人心、增強合力的“粘合劑”。文化源自心靈又影響心靈,文化承載感情又維繫感情,文化産生力量而又聚合力量。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愛人”的道德學説,“仁者愛人,泛受眾”,奠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友愛互助、精誠團結的倫理思想基礎。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五千多年而綿延不絕,中華民族之所以飽嘗艱辛而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斷培育、積累和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近年來,海內外華人之所以紛紛到河南尋根謁祖、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就是因為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河南是所有中華兒女心靈上的故鄉。面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充分利用文化凝聚人心、增強合力的重要作用,秉承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優良傳統,才能抱團取暖、聯手擋浪、克服困難、渡過難關。其次,文化是提高修養、提升品質的“催化劑”。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離不開道德的規範。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建立的經濟理論體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論》中對倫理道德的論述為前提的。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既有監管不力的原因更有道德缺失的因素,美國近期披露的一系列商業欺詐事件,就是造成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國內出現了一些失德行為,如有些企業老闆拖欠債務半夜逃逸,有些企業大幅裁員、制假販假,有些企業窮廟富和尚等,同時也涌現了一個個講究道德、溫暖人心的故事。文以載道,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將真誠、公平、正義等理念植入人們的心田,提高人的道德品質,為經濟發展築牢道德的“防火墻”。要以文化建設強化道德的力量,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市場主體始終“流淌著道德的血液”,讓道德的光芒照亮經濟復蘇之路。其三,文化是促進和諧、維護穩定的“潤滑劑”。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各種矛盾,促進社會健康、有序、和諧,都需要發揮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勵作用。“和”是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和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價值觀,人倫和諧、天人協調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追求的美好理想,政通人和是人們理想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金融危機的蔓延極易激化舊矛盾,引發新矛盾。要充分發揮文化溝通心靈、促進和諧的獨特作用,倡導和諧理念、打造和諧文化,用文化的力量來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為應對挑戰營造人心齊、社會安、大局穩的良好氛圍。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其影響和衝擊還在加深。在經濟發展的特殊困難時期,克服困難、應對挑戰,迫切需要發揮文化的獨特作用。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文化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找準特殊形勢下的文化定位,緊扣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線,緊跟市場經濟這個導航線,緊貼人民群眾這個需求線,緊靠改革創新這個生命線,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廣大文化工作者要自我加壓,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煥發創造激情,增強創新能力,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

責編:李賢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