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述評:中國新醫改堅持"公益性"是對13億國民的普惠

 

CCTV.com  2009年04月06日 17:0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聚焦新醫改

  新華網北京4月6日電(記者 韓潔 周婷玉)“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透過這些表述,6日公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回答了有關中國新一輪醫改是否回歸“公益性”的質疑。

  備受關注的新醫改《意見》,承載著中國13億國民的期盼:過去商業化的醫改方嚮導致公眾個體的衛生支出大幅增長,城鄉和區域醫療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向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意見》勾勒了中國到2020年的改革方向和框架,其最大的亮點是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看做是一種公共産品,這種制度所提供的使最低收入階層也能獲得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是一種惠及全民、人人受益的公共産品,標誌著政府職能向服務者的進一步轉變。

  政府職能的轉變必然帶來政府投入的增加。《意見》確立了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並提出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這正是政府通過增加投入彌補“市場失靈”、優化資源配置的表現。

  中國曾在計劃經濟時期,用佔GDP3%左右的衛生投入,大體上滿足了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要求,當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目標很明確,即提高公眾健康水平,不以營利為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變革的基本走向是商業化、市場化,雖然通過競爭以及私營資本的介入,中國的醫療機構能向病人提供更多的床位,醫院技術裝備水平和醫生素質也大大提高,但也帶來了公平性下降和衛生投入效率低下等後果。

  中國衛生部去年公佈的《2008年中國衛生統計提要》顯示,近年來中國公眾個人衛生支出巨幅攀升。1980年的衛生總費用中,政府、社會和個人衛生支出所佔比重依次是36.2%,42.6%和21.2%,到了2006年三者比例則變為18.1%、32.6%和49.3%。

  此外,城鄉之間醫療衛生服務差距的日漸拉大,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城市的醫院密集程度和擁有的高端服務設備數量紛紛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而廣大農村地區則重新回到了缺醫少藥的狀態。

  根據《2008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1990年中國的衛生總費用中,城鄉衛生費用分別為396億元和351.39億元,而到2006年,城鄉衛生費用則分別為6581.31億元和3262.02億元。

  針對這一問題,此次公佈的《意見》與去年秋天的徵求意見草案相比,將“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增加為改革的基本原則,並明確改革將“以農村為重點”。

  《意見》提出了未來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方向,進一步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同時,針對農村居民收入低、醫藥費用報銷水平低,還提出將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水平,適當增加農民繳費,從而提高農村醫療保障能力。

  除了關注農村,針對城市貧困人口的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也成為下一步改革的重點。中國提出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要覆蓋全部城鄉居民,包括國有關閉破産企業、困難企業等職工和退休人員,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以及城市老人、殘疾人和兒童。

  中國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視建立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即從中長期看,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國經濟社會現代化轉型必須要邁過的一個“坎”;而從短期看,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消除百姓的後顧之憂,從而為促進內需做出巨大貢獻。

  面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這一世界性難題,中國政府看到了改革的艱巨性。儘管近年來政府衛生投入不斷增長,但相對於發達國家,中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仍然很低。

  正如《意見》所強調,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十分複雜艱巨的任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明確方向和框架的基礎上,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醫藥衛生體制。

責編:高松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