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單位,比如機關、學校,就要求嚴格,生二胎立刻丟工作,而有些公司或者個人,就不受這樣的條件的限制,這樣的政策區別,有沒有足夠的理論依據,讓人心生懷疑很多政策可以等。但生孩子這件事,説大不大,説小不小,但絕對不是“豐儉由人”,想生就生,所以等不得。
很多人關心計劃生育政策的走向,生一個還是生兩個,討論了很多年,有人生一個,有人生兩個,甚至更多,並不嚴格的“一胎化”政策,讓大家無所適從。
其實不少獨生子女的媽媽,還是認同“只生一個好”的觀念,但是發現身邊不少人卻生了兩個,當然,各有各的辦法,有人是利用明規則,有人是利用潛規則,這讓大家相當困惑。韶華易逝,只生一個,還是多生一個,成了很多家庭苦苦思索的問題。
昨天(23日)《羊城晚報》報道,有專家建議應將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為更加嚴格的“一胎化”,其實無論是一胎,還是兩胎,抑或是有條件的兩胎,政策就是政策,政策的描述必須清晰,必須能夠監督執行,政策面前必須人人平等,現在的政策,即使不算是“嚴格”的一胎化,但卻是應該被嚴格執行的。對普通公民來説,政策能不能嚴格執行,比政策是什麼還要重要,畢竟政策的制訂背後,有嚴格的流程,有智囊團的參與,有公共利益的考慮,但政策能不能公正執行,卻能夠決定這條政策法規能不能得到足夠的尊重。
比如“一胎化政策”,即使是有條件的“一胎化”,也應該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應該同樣“嚴格”。但“條件”含混不清,執行起來有寬有松,就讓大家感覺不平,有些單位,比如機關、學校,就要求嚴格,生二胎立刻丟工作,而有些公司或者個人,就不受這樣的條件的限制,這樣的政策區別,有沒有足夠的理論依據,讓人心生懷疑。
很多家長都發現,孩子的幼兒園同學,有些是獨生子女,有些是有兄弟姐妹的,大家在一起難免會交流經驗,即使不好意思直接問,你為什麼可以生,但總要猜測一下,尋找著可利用的政策空間。這其實是一個和政策“較勁”的過程。政策可以“放寬”與“收緊”,但相應的法規卻應該永遠保持尊嚴,否則潛規則變成規則,規則失效,容易滋生執法的腐敗,增加守法公民的不安感覺。
責編:劉立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