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西藏設立“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CCTV.com  2009年01月19日 12:4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列確宣佈,與會的382名代表一致表決通過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決定》。當日,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新華社記者 格桑達瓦 攝

  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昔日農奴格桑和與會其他代表表決通過《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決定》。

  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農奴後代格桑卓嘎(中)和與會代表一起進入會堂。

   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新雜單增曲扎和與會代表一致表決通過《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決定》。 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新華網拉薩1月19日電(記者尕瑪多吉 拉巴次仁 白旭)西藏立法機構19日表決通過了一項議案,決定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以紀念50年前在西藏進行的民主改革。

  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列確宣佈,出席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的382名代表一致表決同意,將每年的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表決前,列確分別用藏語和漢語宣讀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決定(草案)》。

  列確強調,本次會議應到代表434名,實到382名,表決“符合法定人數”。

  62歲的人大代表、亞美民族手工業産品有限公司總裁格桑認為設立這樣一個紀念日“很有必要”。

  格桑的父母都是農奴。他的兒時記記,就是無鞋穿、補丁衣服和農奴主的皮鞭。如果不小心冒犯了農奴主,至少要被抽打50下。“1954年楚河氾濫,淹沒農田,農奴主倉庫中糧食堆積如山,但許多骨瘦如柴的農奴卻被餓死了。”

  但十四世達賴喇嘛卻宣稱,在過去,“西藏人生活在佛光下的和平和愜意之中”。

  史料表明,西藏自13世紀起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署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1955年,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與此同時,廣大民眾提出實行民主改革,也有一部分中上層人士表示對西藏舊社會制度作全面改革。

  長期以來,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領主專政制度,其代表人物是達賴喇嘛等宗教上層人士。比歐洲中世紀的制度還要黑暗的封建農奴制度已經在雪域高原上延續了上千年。

  西藏檔案館保存的史料表明,舊西藏佔人口不到5%的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等農奴主,佔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場、森林、山川以及大部分牲畜。超過舊西藏人口90%的農奴被農奴主當作私有財産,可以隨意買賣、轉讓、贈送、抵債和交換。農奴主還可在自己的莊園私設監獄。刑罰包括剜目、割耳、斷手、剁腳、抽筋、投水等。

  1733年,達賴喇嘛系統的寺院有3150座,屬民121440戶,他們負擔了沉重的差稅勞役。十四世達賴家族所屬莊園的老人回憶説,他們還記得1959年前一些農奴在服差役時被領主活活打死。

  雖然毛澤東曾在1956年寫信給達賴喇嘛,表示不準備立即在西藏進行民主改革,但達賴喇嘛等舊西藏上層集團和一些農奴主仍在1959年3月發動了企圖永遠保存農奴制的武裝叛亂,達賴本人逃到印度並成立“流亡政府”。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在西藏開始進行民主改革,廢除“政教合一”下的封建農奴制,使百萬農奴和奴隸獲得了人身自由,分得土地,並享有法律所規定的政治權利。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歷史處從事檔案研究近30年的索朗旺堆説:“過去有一首藏族民諺形容農奴的生活‘農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錢高;農奴面前三條路,逃荒、為奴和乞討’。舊西藏農奴居住在世界最高處,卻生活在世界最底層。”

  3月28日,中國政府宣佈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在西藏正式開啟民主改革,廢除“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使百萬農奴和奴隸獲得了人身自由,分得土地,並享有法律所規定的政治權利。

  參與叛亂的貴族們的財産被分給農奴,政府還對其他農奴主的財産進行贖買。

  同為本屆人大代表的新雜丹增曲扎回憶説:“當時人們從家裏拿出地契放在一起燒,然後通宵達旦地圍著火跳鍋莊。”

  然而,很多年輕人對那段歷史很不了解。“去年‘314’事件的參與者中,就有很多是不明真相的年輕人。”

  格桑説:“如果他們了解舊社會的苦難,他們就會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設立這樣一個紀念日。”他説。

責編:李丹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