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成功的新龍袍。
龍袍原件已化成碎片
18條五彩龍、540隻仙鶴、540個靈芝、1045個金色正楷壽字……南京雲錦研究所歷時3年,完全按照明定陵出土原件複製成功的“織錦金壽字龍雲肩通袖龍襕粧花緞襯褶袍”,日前正式移交給定陵博物館(見圖)。複製成功的龍袍通體為絳紅色,上面滿是彩色圖案紋飾,顯得非常華貴精美。
精美龍袍成碎片
這件萬曆龍袍在地下埋藏了整整300年。1958年5月,考古人員打開了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地宮,從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棺木中出土了3000多件隨葬器物,有富麗堂皇的金銀器、價值連城的珠寶玉器、精美絕倫的青花瓷器和絢麗多采的羅紗織錦,出土的龍袍、皇冠和鳳冠更是引人注目。這件龍袍,是萬曆皇帝為了追求“天衣無縫”,而令天下能工巧匠打造的絕世精品,出土時部分仍然有色彩,紋飾還閃閃發光。
萬曆為了顯示皇權,龍袍大量用金,壽字用捻金線,粧花用片金線,共用捻金線4000米,片金線11300根,可謂“寸金換寸錦”。這件龍袍身長134厘米,袖長240厘米,袖寬58厘米。龍袍雖為上衣下裳,但是整體結構看不出任何接縫,下襬打有37道合抱褶。龍袍全身共織有18條五彩龍,領緣中為一正面祥龍,左右分列兩條相同的五彩行龍,兩袖為兩條龍首向上、面向前襟的升龍。上衣中間有一如同柿子頂端的柿蒂龍形狀圖案,兩龍首尾銜接盤踞于前襟後背,下裳共有龍欄11條,紋飾為龍趕珠、海水江牙及八寶紋。
與一般龍袍不同,此袍寬身大擺便於運動,顯然不是皇帝在正式場合穿著的正裝,應該是一件靚麗而瀟灑的“休閒服”。根據出土資料記載,這件龍袍織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廿三,而第二年朱翊鈞就去世了,朱翊鈞生前可能都沒來得及穿上這件龍袍。從這件龍袍尺寸來看,朱翊鈞身高應在170厘米,腰圍達3.8尺。如此之胖,可能與他長期不上朝,喜歡吃喝玩樂有關。
妙手天工還原貌
2006年1月,定陵博物館委託國家首批“一級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單位”和“甲級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單位”的南京雲錦研究所,對這件萬曆龍袍進行複製。該所專家同年赴定陵進行複製前的考察,在嚴密的文物庫房裏,看見當年出土的這件龍袍,平放在一層層的櫃子裏,由於庫房需要防腐、防霉、防潮等原因,裏面放了各種藥劑,氣味嗆人,幾位專家只得輪流進去。他們看到,這件龍袍早已褪色,腐朽不堪,局部已成碎片。他們只好根據當年的發掘報告進行研究。專家們查找了大量古籍文獻資料並研讀考古報告,經過多次論證,最後終於拿出了複製方案。
這件龍袍複製前後用了3年,僅畫稿階段就用了一年時間,共畫了9幅設計稿。接著構思設計用了8個月,挑花用了8個月,裝機3個月,最後織造用了5個月。為了避免失誤,在龍袍面料上機前,對每一個局部還要進行輔機試樣。為了忠實于歷史原貌,此次龍袍的面料製作,採用的是明代67厘米寬的織機。據介紹,這件龍袍屬雲錦中最高級別“粧花”,關鍵工藝就是挑花結本,要求必須是按照傳統工藝手工完成。挑花要求很高,過去一般挑花要求是100根,而這件龍袍必須達到1800根,龍袍門幅排兩面,各分900根,再拼接在一起,一根也不能錯。整件龍袍複製從織造到縫製完全以手工完成,材料珍貴,工量巨大,極其費時費工,但比明代製作這件龍袍節省了10年時間。
責編:高松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