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朝聞天下):今天我們把回憶的視角推向深圳,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深圳速度”,“蛇口模式”“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如今已作為深圳改革開放的標誌性口號被載入史冊。
這幅照片,拍攝于1981年底,當年,當這樣的標牌第一次矗立在深圳蛇口工業區的街頭時,無異於放了顆小型原子彈。有人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當作是“資本主義復辟”。然而,現在卻被譽為衝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成為“深圳速度”的有力佐證。
要講“深圳速度”就離不開“蛇口模式”,蛇口工業區是我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早期的建設者們正是在這裡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禁區,然後才變成深圳的經驗。這些就是蛇口最早的建設者。
那麼,當年這樣一句時間和效率的口號是怎麼提出來的呢?這與時任蛇口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袁庚是分不開的。1978年10月,袁庚到香港辦理一棟大樓的購買手續,當時,賣方香港老闆到場後,汽車不熄火,辦完手續簽字後轉身就走,因為當天是星期五,他要趕在下午3點前把支票存入銀行,否則拖到下週一再存,將損失掉幾萬元的利息。袁庚説,時間就是金錢,這是他在香港上的第一課。於是,到1980年,他提出了這句著名的口號。
這是鄧小平同志視察蛇口的珍貴照片,當年,袁庚在一艘“海上世界”遊船上,大著膽子向小平提起口號這個話題,小平做了肯定的答覆,説對。後來,小平同志在走向碼頭時,突然又轉回來,向深圳市負責人説“你們要搞快一點”。這才讓袁庚吃了定心丸。
這是1979年7月8日,蛇口工業區炸山填海,炸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炮。1981年6月6日,新華社播發電訊《蛇口工業區建設速度快》。第二天,人民日報全文刊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用英文播發稿件時,將方式翻譯為“MODEL”,就是“模式”。蛇口模式由此成為與“深圳速度”相提並論的經典詞彙。
蛇口推出了一系列的首創,陸續被歷史記錄:這是1980年,蛇口首開全國工程招標先河。還有,這裡流傳著,“四分錢獎金”引發分配製度改革的故事。最初職工工資分配是大鍋飯,除了基本工資外,獎金按等級分為一、二、三等,每月分別發給7塊、6塊、5塊獎金。工人們對這幾塊錢獎金興趣不大,幹勁也不高。
1979年,承建蛇口港工程的交通部四航局率實行了定額超産獎勵制度。運泥工人幹得多的,每天光獎金就能拿到4塊多錢。工人幹勁大增。這種工資獎金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辦法,後來在內地逐漸推廣開,直接影響分配製度的變革。
這是八十年代末期的蛇口東角頭的畫面,密密麻麻的小破屋,延伸到河中的垃圾山。
這就是現在的蛇口東角頭,從這裡,你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原來那副破敗的場景。所以後來,袁庚是這樣形容在蛇口引爆改革開放第一炮的意義:1979年,在蛇口率先進行的改革開放向中國人民傳達了春天的氣息,其後萬紫千紅漸次開放。
這裡是曾經聞名全國的中英街。這裡見證了最初涌動的商品經濟大潮。
那時中英街被人神秘地稱為“走私街”,其實商品價格並不低,但外來電器很多,內地客人到這兒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給親戚朋友捎些照相機、錄音機、電子錶之類。
櫃臺裏都是些CD機、簡陋的照相機等,基本都是水貨,質量也沒有保證,但在那個年代,有這麼一處電子商品集散地,已經讓眾多內地人趨之若騖。櫃臺裏的小老闆神態自若,看得出,生意很好。
而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很多外資企業入住深圳。這是1984年10月24日,蛇口三洋電子有限公司的員工。仔細看照片下端,流水線上生産的應該是雙卡錄音機。這些電子産品通常是供出口的,普通人想買往往要託人從香港帶回來。
當然,如今的中英街已經漸漸淡出了中國百姓的視線。這兩幅照片,是改革開放前後深圳的對比,堆積如山的集裝箱,穿梭如流的貨運車輛,商品經濟迅猛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們再也不用為買一件電器托關係找門子了。
深圳改革開放初期,有非常多的年輕人懷揣著創業的夢想,從祖國各地匯聚到這塊熱土。這幅照片拍攝于上世紀80年代末,蛇口凱達玩具廠那時已經有2000多名女工,大家下班後一起去用餐,臉上充滿了青春的朝氣。
當時,很多部委機關也派出人員支持深圳的開發建設,1981年4月,交通部第一批大學生來到蛇口,1982年4月3日,這些年輕人為紀念到深圳一週年留下了合影。
這幅照片也很珍貴,這是1982年,這些大學生來蛇口一週年的時候,在袁庚的家中聚餐。幾十個大盤菜堆滿了桌子,桌上有好多啤酒,仔細看,還有不少可口可樂,20多年前,啤酒、可樂在內地還並不多見。
改革開放三十年,深圳的許多老舊的建築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但是,深圳街頭樹立的這幅畫像,卻一直留在那裏,前面的廣場會經常修繕,畫上的色彩也不斷翻新,但這句口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始終沒有改變。
如今,這幅畫像已經成為深圳改革開放的標誌性名片,很多遊客來深圳把這裡作為必去的地方之一,在這裡拍攝留念,人們在享受到改革開放給自己帶來的真真切切實惠的時候,沒有忘記這位老人。
責編: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