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華人世界):
追憶一戰華工
華人世界,世界華人的家園,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今年的11月11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整整90週年,近日英法等國都舉行了一系列盛大的紀念活動,在這些盛大的紀念活動的背後,幾位普通的中國人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角落以自己的方式祭奠和紀念著他們的親人,我們來看這幅圖片,圖片的這一家三口是來自中國山東的程玲一家人,他們在11月11號專門從中國來到法國祭奠自己的爺爺畢粹德,畢粹德當年就曾經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1919年因戰爭中排雷而喪生異國他鄉,而他僅僅是參與一戰的14萬多中國華工中的一員。在90多年前,14萬多名華工來到歐洲大陸,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幫助英法獲得了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現代戰爭的勝利,其中有近兩萬名華工在戰爭中身亡,就此長眠在歐洲大陸的土地上,沒有回到故鄉,那麼當時這14萬華工為什麼要來到歐州,在這裡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遭遇,本期節目就為你講述他們的故事。首先,我們先把目光轉向上個世紀初葉。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弗朗斯福蒂南大公和夫人索非亞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同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此為由對塞爾維亞宣戰,這場看似偶然,其實不可避免的大戰終於爆發,幾乎整個歐洲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當中。當時,決定戰爭勝負的戰場在西線,由英法軍隊對德國作戰,雙方共投入的數百萬兵力,由於誰都沒有力量速戰速決,雙方開始了曠日持久而又殘酷異常的陣地戰,同時,坦克、毒氣彈、新式大炮等先進武器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使參戰各國都遭受了空前的慘重的傷亡。就在這樣一個硝煙瀰漫的年代,14萬多中國勞工背井離鄉,踏上了歐洲大陸。而這些中國勞工身上是背負著一個特殊的歷史使命離開家鄉的。當時的中國剛剛通過資産階級革命的方式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鴉片戰爭以來,幾代中國人的強國夢第一次變得似乎不是那麼遙不可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當時北洋政府中的有識之士就意識到這是一個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恢復自己大國地位的機會,為此,中國政府曾經計劃以直接派出武裝力量支援協約國的方式參戰,並以此為機會,收復被德國強行租界的膠州灣,進而收回自鴉片戰爭以來不斷喪失的國家主權,但是,在中國有著巨大利益的英國,並不希望看到一個以強大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的中國,所以對此項計劃予以排斥。再加上當時一些其他條件的限制,使得這項計劃未能付諸實施。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又提出了以工代兵的計劃,即以派出中國工人到歐洲的方式,為英法提供戰爭支援。已經飽受戰火蹂躪的法國很快接受了這一計劃,英國最初對這一計劃仍然持反對意見,但是,前線士兵的傷亡迅速增加,導致兵源和勞動力嚴重不足,為了贏得戰爭,英國最終不得不接受了這個計劃。於是從1916年到1918年期間,共有14萬多名英國和法國在中國山東、河北、江蘇等省招募的勞工飄洋過海,到達戰火紛飛的歐洲。
而當這些中國勞工抵達法國的時候,他們也許並不知道,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如此多的中國人踏上歐洲的土地,他們也許更不知道,在他們的身後是一個民族對再次獲得尊嚴的渴望,一個國家要重新贏得尊重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