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首次訪美。在美國期間,鄧小平同卡特總統等美國領導人就發展中美雙邊關係等問題舉行了一系列會談。訪問期間,兩國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文化協定等一系列文件。這次訪問對發展中美友好關係以及國際關係格局的變化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是1979年2月2日,鄧小平在休斯敦觀看馬術競技表演時揮動牛仔帽,向觀眾致意。 新華社發
開啟了改革開放偉大航程的中國共産黨,以一種嶄新的形象展現在國際社會上
30年前,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産黨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一往無前地引領著中華民族踏上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已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共産黨的國際形象也因之煥然一新。
“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的執政黨形象
進入新時期,我們黨果斷地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放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實現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工作重心的轉移和自身定位的調整,深刻地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産黨的看法。
正如英國主流媒體認為,在1978年以前,國際社會常常視中國共産黨為強調“階級鬥爭”重於國計民生的革命黨,把中國共産黨的政治哲學理解為“意識形態挂帥”。如今,這一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馬來西亞媒體指出,中共在改革開放中將治國理政上升為黨的戰略,正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在回顧中共領導改革開放30年曆程時,突尼斯憲政民主聯盟、埃及民族民主黨這兩個長期執政的老黨不約而同地發出同樣的感慨:中共是一個以治國理政為首要目標的執政黨,並不斷地通過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促進國家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社會多元化深入發展,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綜合國力較量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發展問題成為各國執政黨面臨的當務之急。大多數政黨都在根據時代潮流和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要求,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執政黨,中國共産黨始終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30年來,中國GDP年均增長9.75%,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一個“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的執政黨形象,日益清晰而具體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善於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現代政黨形象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也是一個政黨賴以生存發展的源泉。30年來,我們黨根據改革開放不同階段的現實要求,打破思想禁錮,不斷突破以往思想理論局限,開啟了一波又一波的思想解放進程,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堅持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理論和發展理念的創造性探索,豐富了人類社會對於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問題的認識。
中國共産黨勇於突破教條主義束縛,大膽理論創新,為改革開放注入了持久而強勁的動力,此舉徹底打破了國際社會對於共産黨政權僵化保守的偏見。許多國外政要、學者、媒體不約而同地稱讚中國共産黨思想解放、與時代同步的創新精神。
墨西哥民主革命黨主席加西亞表示,中國共産黨思想活躍,敢於理論創新,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蓋保德認為,鄧小平發起的思想解放運動,使務實思想在中國佔據了上風,改革開放從此成為社會的主流民意,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務實的思想及由此産生的符合國情的方針政策,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秘訣。法國《世界報》2008年5月29日以“中國新的社會契約”為題對我黨作出如下評價:“每一次對危機的反思”,都讓中共“表現出全球共産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可塑性”,“我們今天再也不能把中共政府描繪成另一個時代信條中過時的、已廢棄的、教條主義的、僵化的老人政府”。
以人為本的親民政黨形象
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努力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00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改革開放進程中也積累了不少問題,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滯後,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等。
面對新形勢,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實現了執政理念的重大飛躍。首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突出社會建設,使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思想更具中國特色。
其次,賦予“以人為本”思想新的內涵,提出了“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從而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
第三,繼承和發展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十七大政治報告在重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同時,進一步明確指出“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提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使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得到了新的豐富和發展。
新理念鑄就了新形象。新理念向世界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産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以人為本形象,並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社會黨國際秘書長阿亞拉表示,中國共産黨在促進社會公正方面作出的努力,使中國人民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享有越來越多的權利,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這是中共領導改革開放取得的最顯著成就之一,在世界發展史上堪稱奇跡,這得益於中共親民的理念和作風。
開明開放、和平民主的政黨形象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新型黨際關係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確立了“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黨際關係四項原則,得到了世界上各類政黨的廣泛認同,並在實踐中實現了黨的對外工作的歷史性調整和開拓,先後與一些國家的共産黨恢復關係,與非洲、拉美和亞洲國家民族民主政黨建立聯絡,同歐洲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及其國際組織開展交往,同西方傳統中右翼政黨保持接觸。冷戰結束後,伴隨著世界政黨政治的重大變化,我們黨積極有序地開展同各國各類新老政黨的交往。
到目前為止,我們黨已與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2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保持著不同形式的友好交往與聯絡,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對外交往格局。黨的對外工作已經成為展示我黨國際形象的重要平臺和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與中國共産黨的重要窗口。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共産黨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態融入國際社會,開明開放的鮮活形象替代了封閉保守的刻板印象。在黨的對外交往中,中國共産黨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方面,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中國共産黨戰略決策的國際影響。有的黨專門與我黨舉行理論研討會,有的政要著書撰文發表見解,許多黨索要我黨代會報告深入分析研究,力求破解中國穩定與發展之謎。
另一方面,我們黨更加重視各種國際因素對國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影響,善於傾聽外部世界的不同聲音,妥善處理同外部世界的複雜關係,在堅決捍衛國家利益的同時,注重擴大與各方利益的匯合點,照顧國際社會的合理關切,堅持以自身的和平發展來推動構建和諧世界。中國共産黨致力於和平發展,倡導構建和諧世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回應和理解尊重,其開明開放、和平民主的形象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接受。
新型馬克思主義政黨形象
30年來,中國共産黨的自身建設始終與改革開放同步,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提升,黨的時代性、先進性、開放性不斷增強。
歐洲人民黨認為,當今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所有政黨都面臨著新問題和新挑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中共及時適應形勢變化,正在努力尋求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方式與途徑,這種黨建新思路,對許多國家和政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説,廣泛吸收社會各階層和經濟精英的做法,使得中共黨員遠遠超越了農民、工人的範疇,黨員結構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社會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了世界各類政黨興衰沉浮的經驗教訓,強調執政黨建設要從改革開放的實際出發,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積累新經驗,使執政能力建設在不斷改進和創新中得到加強,永遠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30年來,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能力不斷提高,先進性建設深入持續開展,黨員隊伍得到充實壯大,黨內民主不斷擴大,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成效明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逐步展開。
黨建成就使中共的先進性形象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生動詮釋。孟加拉國民族社會黨等一批發展中國家政黨認為,中國共産黨政治堅定、理論成熟,總是能夠準確把握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脈搏,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充滿了活力,是一個睿智、務實、開放和具有創新精神的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陳鳳翔)
相關鏈結:
責編:趙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