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立足農業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山東省壽光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CCTV.com  2008年11月06日 08:3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日報  
專題:改革開放30年系列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30年來,山東省壽光市經濟快速成長,社會全面進步,城鄉面貌顯著變化,由當初貧窮落後的小縣城躍升為山東縣域經濟的“領頭羊”和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發展之初,壽光既無區位優勢,也無資源優勢,但就是依靠初始的農業比較優勢,由農業起步,通過創新農業生産方式,以農業培養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又適時調整和推進工業發展,全面構築現代工業體系。依靠農業富民、工業強市,壽光實現了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城市和農村共同繁榮。壽光的經驗告訴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自身實際出發,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大膽創新,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充分利用已有發展條件,努力挖掘發展潛力,不斷創新發展優勢,就能在實踐的基礎上開拓出適合自身的特色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之初,壽光市農業結構單一,生産水平低下;工業基礎薄弱,僅有的工業都是封閉型的縣辦工業和社隊工業,工業總産值只有2.6億元;城鄉基礎設施落後,城區道路不到15公里,農村道路坑坑洼洼;群眾生活水平低下,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只有417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有74元。

  改革開放30年來,壽光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城鄉面貌顯著變化。1978─2007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4.6%,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3.7%和11.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增長25.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13.5%和16.8%。2007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330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3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619元,城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全面快速發展使壽光在山東省和全國縣域經濟中的位置快速躍升。在國家統計局組織的全國百強縣(市)評選活動中,壽光市連續9屆跨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2005年名列第四十一位。如今的壽光,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中國蔬菜之鄉”,成為山東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壽光市在區位上屬於典型的農業地區。不毗鄰大城市,享受不到大城市的輻射和帶動;沒有資源優勢,缺乏依靠富集資源實現發展突破的條件;不靠近交通運輸要道,無法借助物流集散和交通便利起步。就是在這樣一個既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資源優勢的地區,壽光人民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靠解放思想和大膽創新,靠辛勤勞動和紮實工作,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路子。這條路子的特點,概括起來講就是:發揮初始的農業比較優勢,由農業起步,創新農業生産方式,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提升經濟,靠農業富民,靠工業強市,實現工農互助、城鄉互動,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

  壽光發展農業的條件較好。改革開放之初,壽光及時認準了這個優勢,依靠家庭承包經營激發出的廣大農民的生産熱情,大力發展農業,推動經濟發展快速起步。壽光發展農業的思路和模式是:靠蔬菜産業領跑,靠科學技術助力,靠産業化經營提升。為了使蔬菜成為一個主導産業,採取生産、流通、加工、品牌一起抓的辦法。生産方面大力推廣先進技術,發明推廣冬暖式大棚蔬菜生産技術,實行專業化、規模化經營;流通方面先後建立蔬菜批發市場、舉辦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興建全國第一家蔬菜電子拍賣中心和全國第一家蔬菜網上交易市場;加工方面大力發展龍頭企業,瞄準國際市場對蔬菜進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積極擴大出口;品牌方面先後認證優質農産品312個,用品牌開拓和佔領市場。在蔬菜産業鏈條上發育形成了儲藏、包裝、運輸、加工、流通、出口、服務、科研、會展、旅遊等一大批産業,這些産業已成為壽光崛起的重要支撐,成為壽光的標誌性産業。

  在農業及其培育的工業基礎上,壽光市不斷拓寬發展視野,明確提出工業立市的發展思路,根據不同階段的實際和要求,適時調整工業發展重點和模式,推動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靠工業強市。從2001年起,重點建設晨鳴、科技、東城三大工業園區,促進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産要素有效聚集,實現規模效應。2005年以來,積極實施壽北開發戰略,在壽光北部規劃建設了渤海化工園和侯鎮項目區。目前,壽光已初步形成了造紙包裝、紡織服裝、海洋化工、機械裝備、板材傢具、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産業,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26家。

  工業崛起使壽光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財政收入大大增加。壽光市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條件,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統籌城鄉發展規劃,著力推進市區、中心鎮和重點村發展聯動,實行“城市向農村延伸、農村向城市聚集”。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確定“五化”、“五通”、“兩改”、“一有”建設標準,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堅持把每年新增的社會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重點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技、社保等社會事業。加大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2007年財政用於農業農村的支出達45837萬元,比2000年增加7倍;農業農村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23%,比2000年提高10.5個百分點。

  壽光堅持不懈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科學發展活力。圍繞工業經濟發展,先後實行了企業劃型動態管理、名牌獎勵、上市融資、出口創匯等一系列激勵措施,鼓勵企業抓投入、上項目、調結構、增效益、快發展。圍繞農業經濟發展,積極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技人員等&&創辦各種形式的農業園區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依法、自願、有償原則下採取多種形式合理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圍繞城市經濟發展,組建城市投資建設管理中心,探索採取特許經營和“轉讓─經營─轉讓”(TOT)、“建設─經營─轉讓”(BOT)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對市場建設等重大項目成立專門的投資管理中心,由政府注入啟動資金,實行封閉運作,企業滾動發展。

  壽光一以貫之地抓黨的建設,始終保持共産黨員的先進性和模範&&作用。幾十年來,壽光市一以貫之地抓黨的建設,圍繞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形成了抓黨建、促發展的優良傳統和長效機制,為實現各個時期的目標任務提供了堅強保證。

  壽光市提出,以建設環渤海地區、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強市為基本目標,到“十一五”末,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到2020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500億元,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300億元和15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000元,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達到更高水平。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産業佈局和發展方向,“十一五”及2020年期間,努力構築區域經濟的“六大板塊”,即突出現代商貿特色的中心城區板塊、重點發展服務業和生態旅遊業的東城新區板塊、重點發展現代農業的南部板塊、重點發展市場物流業和造紙包裝業的西部板塊、集中發展先進製造業的北部板塊和重點發展鹽化工、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等産業的壽北板塊。 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山東省壽光市調研組

責編:汪蛟龍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