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利用僑資帶動經濟起飛──泉州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CCTV.com  2008年10月30日 09:0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改革開放30年系列調研報告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 題:利用僑資帶動經濟起飛━━福建省泉州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把握機遇,著力打好“僑牌”,以“三來一補”起步,帶動鄉鎮企業發展,培育優勢特色産業,形成眾多知名品牌,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巨變。30年前,泉州地區人均生産總值曾位居福建“省尾”;如今的泉州,已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産業結構不斷升級,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泉州之所以能取得可圈可點的發展成就,歸根到底在於泉州人民經過不懈探索,闖出了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創造了“泉州模式”,即以市場化為制度基礎、民營經濟與外向型經濟互相促進為最大特色、縣域經濟發達為突出亮點、品牌化為突出優勢。泉州30年來創新、創業、創造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是我們繼續發展特色經濟的寶貴財富。

  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成就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地處福建中南部,常住人口774萬,土地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握機遇,發揮優勢,艱苦創業,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歷史巨變。

  1.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泉州地區生産總值、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財政總收入分別為2289億元、29664元、225.06億元,與1978年相比,分別以年均17.7%、15.6%、21.5%的速度增長。

  2.産業結構不斷升級。1978-2007年,泉州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二、三産業分別以年均22.2%、17.3%的速度快速增長,一、二、三産業結構從38.6:32.8:28.6調整為4.9:58.9:36.2。

  3.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截至2007年底,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2063家,外資實際到位137.93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79年的0.04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68.52億美元,年均遞增30.5%。

  4.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1978-2007年,固定資産投資以年均28.3%的速度增長,相繼建成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訊設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率和城市綠化率大幅提升。

  5.社會建設同步推進。2006年末,全市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53萬人,高等院校由改革開放前1所發展到15所,學齡兒童毛入學率達100%。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73.5歲。

  6.小康建設紮實推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097元、7244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54.4倍、95.5倍。5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實現有序轉移,城鎮登記失業率多年保持在1.2%以下。

  發展道路的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的發展經歷了5個階段:

  1.1978-1985年,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現産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轉變。1980年8月,晉江縣委出臺《關於加快發展多种經營和社隊企業的若干問題的規定》,拉開了泉州農村工業化序幕。鼓勵群眾利用華僑的閒房、閒資和閒置勞動力創辦企業,承接“三來一補”業務,闖出了一條在全國獨具特色的發展鄉鎮企業路子。1985年,泉州市鄉鎮企業總産值16.6億元,比1980年增長近4倍,産業結構由“一、二、三”格局向“二、一、三”格局轉變,告別了以農業為主的時代。

  2.1986-1991年,創辦開發區,大力引進僑資,實現工業由散向聚、由內向外發展。1986年泉州撤地建市後,推進建設8大成片開發區,開發面積達2.35平方公里,積極引導企業由“遍地開花”向專業園區集中。充分發揮僑鄉優勢,及時把引進僑資僑力與發展鄉鎮企業、建設加工區和工業區等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引進僑資嫁接鄉鎮企業、發展三資企業。1991年,全市累計批准三資企業1418家,實際利用外資2.85億美元。

  3.1992-1997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優化産業佈局,夯實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和經濟基礎。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後,泉州市全面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引導私營企業轉變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1998-2003年,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名牌戰略,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1999年,出臺《泉州市科教興市戰略實施方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5.2004年至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制定,引導企業爭創國際品牌。加強民生建設,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大力實施中心城區優化發展、沿海縣域率先發展、山區縣域特色發展戰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城市污水、垃圾綜合處理和工業污染集控區污水處理産業化運作。優化政策環境,實行全程式的網上審批和網絡電子監察的行政審批制度。

  經過30年來的探索,泉州人民走出了適合泉州實際的發展道路,形成“泉州模式”的特色內核:市場機制比較完善,民營經濟與外向型經濟互相促進,縣域特色經濟發達,品牌優勢突出。

  主要做法和經驗

  泉州市改革與發展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根本上説,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結果。

  1.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把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和泉州實際結合起來,把開拓創新與科學務實的精神結合起來,鼓勵和支持廣大幹部群眾敢為天下先,在實踐中探索,探索中前進。每當發展處於關鍵時刻,都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大膽突破不合時宜的僵化觀念,克服“等、靠、要”消極情緒和不思進取的自滿思想,為加快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2.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努力在計劃經濟體制夾縫中找到發展的出路,因地制宜地選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發展鄉鎮企業。30年來,堅持以改革的辦法推動發展,以發展的辦法破解難題。

  3.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積極從群眾的創造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創新、創造、創業”良好氛圍。切實關注民生問題,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不斷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資源和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4.堅持改革開放。30年來,泉州創造了許多全國和全省第一:在全國創辦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一個引進外資一攬子嫁接改造國有企業、第一個以“建設─經營─轉讓”形式吸引民間資本建設基礎設施、第一個推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第一個以競爭上崗方式招聘縣市級主要領導、第一批在新經濟組織建立黨組織、第一批成立行業協會同業公會、第一個建立新型的外來務工人員維權機制,等等。

  5.堅持不斷提高領導發展能力。泉州的迅速崛起,得益於歷屆市委和市政府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成功地扮演了工業化推動者和保護者的角色,成功地扮演管理者和引領者的角色,並在實踐中較好地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不搞短期行為。

  今後發展的戰略設想

  目前,泉州市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已突破3000美元,處於工業化提升、城鎮化擴張、外向化拓展階段,具備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基礎和條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泉州將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在發展方式更為科學、城鄉發展更加協調、改革開放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為殷實、社會發展更顯和諧的基礎上,力爭到2013年人均地區生産總值接近8000美元,比2000年翻兩番;2020年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13000美元。

責編:樊靜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