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在官方網站發佈公告,全文公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組織起草的《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它意味著經歷過艱難的思考與反復博弈(此前有近十種方案出臺),“新醫改”方案終於進入開始接受公眾意見的新階段。
意見的亮點是重新確立了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及其中的政府責任,將當前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病因”概括為“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政府衛生投入不足,醫藥費用上漲過快”。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明顯減輕;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使政府衛生投入佔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但是,這些提法原則性的表述過多,具體的措施不明,老百姓不僅不容易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意見,也不知道在今後的生活中自己到底擁有哪些醫療衛生中的權利。
事實上,醫療改革並不是簡單的一個碗裏的飯怎麼分的問題,而是一個全局性的制度安排問題。不僅僅是醫療費用的百分之幾由政府承擔、百分之幾由個人承擔的問題,而是整體性的制度安排如何既能使醫療體系在競爭中有活力、有效率、實現優勝劣汰,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社會的醫療成本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醫療成本過高,優勝劣汰機制不存(甚至是劣幣驅逐良幣),那麼,龐大的醫療衛生費用,由政府承擔和由個人承擔又有什麼不同?由政府承擔只不過通過稅收轉了一手,歸根結底還是要由全體人民買單。
現有醫療體制中的醫藥不分甚至以藥養醫,既是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病因”,也是醫德醫術滑坡、白衣天使墮落為黑心狼的病灶。真的醫改,就要從以藥養醫這個病灶上下大功夫下死力氣。10月15日新華網關於藥品招標的報道,可以説再一次揭開了藥品流通中的巨大黑幕。報道説,規格為1克的注射用頭孢曲松鈉,在藥店的市場價格只有2元(國産),而招標中標價格卻達到了81元(進口)、國産68元每支。同一藥品,不僅不同地區招標價不同,而且招標前後,都要一路“打點”才能真正銷得出去,從中標前的招標公司,到中標後醫院領導、藥房、醫生,都要一路通關,到處“提成”、回扣。藥價太低,即使中標也是“死”。而藥價高昂,超出醫藥本身價值、佔藥價絕大部分的多出部分,其實都在醫療體系之外的流通環節被蛀蟲和藥耗子們體外循環掉了!而醫生也是人,面對高額回扣和面對病人病情與醫療負擔,很難保他的筆不向自己的錢袋子傾斜,甚至於我國醫生在濫用對病人有巨大危害的抗生素方面已經遠遠地走在了世界前面,到了讓世界各國同行瞠目結舌的地步。
因此,醫療改革的關鍵,除了明確政府在公民醫療保障保險方面的責任,就是要徹底打破以藥養醫體制:適當提高掛號費,進而提高並由政府補貼醫生的勞動和技能收入,以此鼓勵醫德醫術在市場競爭中勝出。患者憑醫生處方自由到市場上自由競爭的藥店取藥。對於急診、手術過程中需要的藥物,實行國家定價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取消藥品招標採購制度,讓寄生在醫療體系中的各種寄生蟲沒有生存的土壤。對醫德醫術實行一定程度的規範,比如醫生在處方過程中盡可能同時開出替代藥品,以方便患者購藥。(童大煥)
責編:李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