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農民日記見證鄉村變遷 2008:沒想到看病真能報銷

 

CCTV.com  2008年10月15日 10:0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改革開放三十週年 經典中國?輝煌30年

楊春嶺的部分日記本。

楊春嶺2004年元旦的日記。 圖片均由記者馬躍峰提供

  劉宗水,山東濱州市鄒平縣好生鎮喬家村農民;楊春嶺,山東德州市平原縣王鳳樓鎮水務村農民。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寫下百餘本日記,以平民的視角,記錄下了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在身邊的點點滴滴。他們的敘述似乎有些瑣碎,卻從一個側面見證了農村面貌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

  農村發展,是衡量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方面。農民記憶,是鄉土中國邁向現代中國的真實“手稿”。10月9日,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標誌著農村改革發展步入新時期。適值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讓我們跟隨這些日記,去回顧、思考、總結,共同展望美好的明天。

  1981:分完土地,當晚大家歡聚暢飲

  【背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確立,個人付出與收入挂鉤,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大增。

  【劉宗水日記】四月二十一(1981年),早飯後到大隊開會,學習中共中央13號文件,《關於農村經濟政策問題的一些意見》,過午討論。

  十月二十三(1981年),到二隊分地,過午四時,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飼料地未分,當晚,本組人員聚飲。

  【記者手記】到劉宗水家時,才知道,老人已于去年底逝世。劉志高搬出父親的日記本,有的本子已經發黃,但用線裝訂得整整齊齊,封面上是老人的筆名──潤村。劉志高拿出最早的一篇,時間是1963年1月1日。“44年,爸爸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近半個世紀農村、農民的巨大變化。”

  “土地承包時,爸爸當大隊會計,每天忙活土地丈量,登記造表。村裏分地很順利,田間地頭、果園林地,到處都是農民忙碌的身影。”劉志高説,“欣喜之餘,爸爸作了一首《果園序》,裏面寫道‘面臨溪水,北依沃田,綠樹環繞,禽鳥爭喧,望之鬱鬱蔥蔥,此吾村之果園……春花夏茂秋結實,冬雪皚皚壓枝頭,一年四季,如詩如畫,佳境勝桃源。既陶情悅性,又益壽延年。彈指高歌曰:吾輩有天緣,真個似神仙。’”

  1990:想養雞,52元買了100隻小雞

  【背景】20世紀90年代初,中央減少農民工進城打工的限制。無數農民外出,尋找各種致富門路。

  【楊春嶺日記】1990年5月26日。早晨聽到賣小雞的,我便又想起了買小雞。父親答應了。回到家,母親不願買,我又哭了。中午,買了100隻小雞,花了52元。

  1993年4月1日。今天是最累的一天。拉了一天車,每一車總是咬著牙,渾身一點力氣都沒有,真想倒了。這種滋味太不好受了。

  【記者手記】楊春嶺是個“不安分”的人,初中畢業後,他就琢磨各種掙錢的法子。最初,他想養肉雞,但由於技術不過關,雞沒有養成,反欠了一身債。1993年─2007年,他先後到禹城市張集窯廠、平原縣尹屯窯廠、東北沙廠、平原縣造紙廠、天津車筐廠打工,為再次辦養雞廠積累資金。

  “在張集窯廠幹了7個月,才掙了450元,拉磚太累了。2007年,我一天就能掙120元。當年,毛收入達4萬多元,掙出了一個雞棚錢。今年上半年,我養雞收入達到2萬元。”在雞棚邊,楊春嶺建了一間屋子。迎門一張書桌,排著數十本日記。有的用幾頁紙縫起來,有的是他“花高價”買的精裝本。從1986年到現在,日記本上的字體也越發好看。

1/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