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背景:世界各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

 

CCTV.com  2008年09月28日 19:1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神七 我在現場

  新華網酒泉9月28日電(記者鞏琳萌)“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絕不會永遠只躺在搖籃裏。”實現載人航天,不僅能夠大大地拓展人類的活動範圍,而且將極大地促進經濟、科技甚至國防的發展。因此,世界各主要國家對於載人航天技術都非常重視,並制定了相關發展戰略。

  美國:重返月球 登陸火星

  無論從哪方面衡量,美國都是當之無愧的航天第一大國。

  美國每年用於航天的預算有3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其研究所覆蓋的領域也最為全面,涉及載人航天飛行、無人航天器的遠空探索、各種應用衛星和運載火箭、地球科學研究、天文學研究等各個方面。

  美國的載人航天是在與蘇聯進行“太空競賽”的過程中開展起來的。冷戰結束後,美國載人航天失去對手,陷入十餘年的迷茫期。直到進入21世紀,各國航天技術蓬勃發展,感受到競爭壓力的美國,才又重新明確發展目標。

  2004年1月,布什政府公佈了舉世矚目的“太空探索新構想”,稱2020年前美國將“重返月球”,建立半永久性的月球基地;還計劃把美國航天員送上火星。

  2005年,為響應“太空探索新構想”,美國宇航局宣稱將研製一種可重復使用的新型載人航天器,用以取代航天飛機,將人送上月球和火星。這種新型航天器搭載人數多達6人,被形容為“服了興奮劑的阿波羅”。

  此外,美國私營企業也開始介入載人航天領域,預計未來的美國很可能出現一個私營的亞軌道或近地低軌道的載人航天運輸行業,開發太空旅遊項目來吸引全世界的富人。

  俄羅斯:不做“航天馬車夫”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天業瞬間失去了國家大量資金的支持,陷入困境。

  每年6億美元的預算,不僅根本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而且也無力維持蘇聯留下的航天“大攤子”。俄羅斯的航天業,基本停留在“吃老本”的階段,甚至靠向太空運送遊客賺錢。

  普京曾經警告,這樣的局面如果繼續下去,俄羅斯將淪為“航天馬車夫”。他擔任總統期間,一直強調航天的戰略意義,強調俄羅斯必須保持在國際空間領域的領頭羊位置。

  根據去年9月俄羅斯航天署公佈的計劃,俄載人航天在2040年前需要實現三大突破:

  第一,加強空間站建設,俄計劃于2015年前完成國際空間站本國艙段的建設,于2025年前在近地軌道建成有人駐守的空間站。

  第二,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和載人飛船。在不斷改進“聯盟”號和“進步”號飛船的同時,俄羅斯正在著手研製可多次重復使用的新型載人飛船,用於載人繞月飛行。

  第三,加緊登陸月球和火星,俄羅斯計劃在2025年前登月,2032年前建立月球長期考察站,2035年後登陸火星。

  有分析認為,俄羅斯的載人航天計劃儘管雄心勃勃,但在實施過程難免會遇到資金難題,因此可能會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合作。

  歐洲:2030年至2035年登陸火星

  有觀點認為,歐洲航天局太空探索的重點不是載人航天,而是深空探測。實際上,這並非歐航局主觀的願望,而是被動的選擇。

  上世紀90年代,歐航局參加了美國主導、多國參與的國際空間站計劃,試圖以這種“省力”的方法,提升其載人航天水平。然而,由於國際空間站費用遠遠超出預算,而各方在費用分攤上難以達成一致,空間站建設速度非常緩慢,這導致歐洲部分載人航天活動無法按原計劃實施。

  為了擺脫這種不利局面,歐航局制定了新的載人航天戰略,更加強調自主發展。

  首先,成立航天員培訓中心,歐航局的航天員既積極參加美國航天飛機的搭載飛行,也積極參加俄羅斯的軌道站飛行,為將來自主飛天做人員準備。

  其次,研製乘員運輸飛行器和自動轉移飛行器,為將來自主飛天做技術準備。前者類似于美國的阿波羅飛船,可作為國際空間站的救生飛船;後者是一種小型拖船,裝在阿裏安-5火箭上,可把載人飛船送往國際空間站。

  根據歐航局的“極光計劃”,歐洲航天員將在2020至2025年間登上月球,2030年至2035年間登上火星。

  日本:2025年實現載人航天目標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借助美國的力量積極參與載人航天。從1992年開始,日本的航天員就開始搭乘美國航天飛機進入太空。

  但是,借助美國航天飛機畢竟有諸多不便。一方面,日本很難確保本國航天員的飛行機會;另一方面,日本每次僅能安排一名航天員參加飛行,而且在太空停留的時間只有一週,能夠進行的實驗內容非常有限。

  因此,日本發展獨立載人航天事業的決心越來越強烈。2005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就曾提出目標,爭取到2025年擁有自主的載人航天技術。

  不過,日本要實現自主載人航天恐怕並不容易。有分析認為,首先,日本自主研製的火箭的可靠性仍然有待提高;其次,日本尚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術,需要建立一套不同於現在的航天指揮和測控系統。

  就日本目前航天事業的規模而言,實現這些突破難度很大。所以一段時間內,恐怕還要繼續依賴與美國的合作。

  印度:可能趕在日本之前“飛天”

  自上世紀60年代啟動空間研究計劃以來,印度一直努力在航天領域爭得一席之地,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方面,可謂不遺餘力。

  首先,印度一直非常重視培養航天員。2003年,印度曾把一名航天員送上哥倫比亞航天飛機,但不幸的是,哥倫比亞航天飛機發生爆炸,這名航天員也隨之喪生。後來,印度又把2名航天員送到美國學習。

  其次,印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2001年,印度向外界透露,其登月計劃將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首先向月球發射探測裝置,然後發射登月機器人,最終幫助印度宇航員登月。2003年9月,印度政府批准了在2008年前向月球發射無人飛船的計劃,這標誌著印度探月工程已經啟動。

  印度已經擁有了低溫火箭技術,這是實現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之一。因此有人認為,印度甚至可能會在日本之前實現載人航天。

責編:李興存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