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 題:高校反腐敗 中國努力營造風清氣正校園文化
新華社記者 吳晶
正在北京舉行的加強高校反腐倡廉建設工作會議再次表明:同樣受到市場經濟大潮影響的校園已成為中國反腐敗不可忽視的環節。
這是近年來中國首次專門召開的以高校反腐敗為主題的會議,全國31個省區市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部分高校領導共300余人參加。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在聽取會議籌備工作情況彙報後所説,此次會議的召開“很有必要”,“非常及時”。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政府對高校的資金投入不斷加大,這一方面讓更多人有機會讀大學,另一方面也使腐敗在基礎設施建設、採購等方面有機可乘。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浙江省,高校近年來成為職務犯罪高發區。2005年至2008年8月,僅浙江杭州市檢察機關立案查辦發生在高校系統的職務犯罪案件就有54人,其中有一批貪污受賄大要案。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體制問題研究學者熊丙奇認為,內部行政權力過大、監督不到位是導致腐敗問題的重要原因。意識到“一把手”説了算的危險,中國各高校紛紛推行校務公開、信息透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浙江大學校長楊衛説,學校正在進行的擴建項目從招標到採購,從建設到審計都實現了網上公示,吸納意見,“每一分錢都要花得明明白白。”這不僅令學校領導人的公信力提高了,群眾監督意見還幫助學校節約了4000多萬元人民幣的建設資金。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校指定了紀檢部門負責人定期與學校各院係、部門負責人交流談話,組成監督小組專項負責學校各項建設項目。校長王樹國説,中央提出“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反腐方針,加強警示教育、實施全程監管都是高校反腐的有效方法。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希説,學校重新構建了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清理了30個銀行賬戶,現在學校的財務狀況一目了然,有利於監督和查驗。
近年來,武漢大學由於連續出現3名腐敗幹部引人注目。為此,武漢大學建立了防範重大風險的學校管理機制:建立招投標和審計制度,在重大項目上由集體決策;成立獨立的國有資産管理公司;設立學術委員會和教授委員會,把學術資源和行政資源分開,形成雙向互動的監督機制;對招生、基建、財務等重要崗位實行3至4年的輪崗制。學校黨委書記顧海良説,“改革發展越快,越需要制度作保障,越需要加強對腐敗的認識。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高新民認為,當改革深入到某一領域,而該領域改革不到位、監管沒跟上時,該領域往往成為腐敗高發區。因此,防治腐敗必須跟上改革的步伐。
為此,在此次加強高校反腐倡廉建設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紀委已提出高校應注意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推進廉政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等要求。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説,高校必須肩負起加強防腐教育的職責,並幫助學生在踏入社會前學習如何拒絕誘惑。從2006年開始,北京大學在每週五下午設置了包含反腐教育的公開課,每學期都安排反腐宣傳活動月。
所有這些努力,都是要“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文化氛圍,決不能讓污七八糟、消極腐敗的東西進校園。”
責編:孟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