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評論:虛偽的"新聞自由"與媒體的社會責任

 

CCTV.com  2008年08月29日 15:0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北京晚報  

    繼不久前德國體育信息社資深記者黑尼希因“親華”報道被撤職後,德國之聲廣播電臺近日再次發生類似事件──該台中文部副主任張丹紅因為“為中國説好話太多”而被暫時停止工作,此事在德國引起極大反響。

    張丹紅是北京人,在北大學習德語後赴德留學,1990年起在德國政府的對外廣播電臺德國之聲工作。張丹紅在北京奧運開幕之前兩次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是此次事件的直接導火索。8月4日,北京奧運開幕前4天,她在德國電臺的一次訪談中説,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成功地“使4億人脫貧”,這説明“中國共産黨比世界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在實踐人權宣言第三條方面的貢獻都要大”。在談到中國所謂“互聯網檢查”問題時,張丹紅表示,在德國也有網頁被禁,比如兒童色情網頁。7月24日,在德國電視二台由著名主持人伊爾納主持的一次關於中國問題的討論中談到西藏問題時,她説,中國政府“為保護西藏文化做了很多事情”;談到中德關係時,她説,默克爾當上總理後,良好的中德關係不再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和德國前總理科爾、施羅德不同,默克爾更多地把中德關繫帶上了衝突的軌道。

    今年4月11日,筆者發表了“造謠自由的南都長平”一文,對把所謂“言論自由”標榜為普世價值的長平及其追隨者進行了批評。當時正值西方媒體在西藏問題上大肆抹黑中國,不擇手段地歪曲事實,編造謊言,而國內一些以西方新聞理念武裝起來的人,卻隨聲附和,用“新聞自由”的標簽遮蓋住意識形態的私貨,成為這一雜音的推手。

    剛看到一則發自德國的消息,又聯想到近期西方媒體的表演,使筆者不能不就“新聞自由”再發議論。這則來自德國的消息稱,“德國之聲”電台中文部副主任張丹紅女士因親華言論被停職,並在8月26日下午對她召開“批判會”,正式通知她無限期停職反省,要求她在停職期間不得對外接受媒體採訪,也不能上“德國之聲”電臺的節目。而“德國之聲”電臺對此的解釋是,“張丹紅沒有維護德國之聲所一貫堅持的維護自由和人權的價值觀”。這是何等的諷刺,請問在這件事上,張丹紅的人權何在?她的言論自由何在?這是真正的對張丹紅基本權利的踐踏和剝奪,而且居然是為了維護“民主、自由和人權”!這真令人不寒而慄。“普世價值”旗手們的虛偽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由此筆者進一步聯想到奧運火炬在境外傳遞中的遭遇。西方媒體一面倒地抹黑中國,誰若為此有不同看法,或發表不同意見,不是被封殺就是被指責為被利用。哪有一點“言論自由”的影子。就在不久前德國體育信息社資深記者黑尼希因“親華”報道被撤職。而當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以完美的努力舉辦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的過程中,西方媒體也沒有停止他們的抹黑和攻訐,説什麼用輝煌掩蓋了問題,金牌是由殘酷的工廠製造出來的等等。而對他們自己所得到的每一面金牌,則歡呼雀躍,認為是民族的驕傲、國家的光榮。這種雙重標準的“言論自由”難道就是“普世價值”?就是被一些人奉若神明的正確新聞觀?

    新聞媒體從出現之日起就是為意識形態服務的,是具有政治功能的工具。西方媒體自詡為“客觀公正”,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包裝,使自身更具欺騙性。但筆者不能理解的是,這種騙人的伎倆竟然被一些“專家”奉為金科玉律,到處販賣而且不遺餘力。除了意識形態上的動機外,很難解釋這一現象。

    西方媒體是西方國家政治形態的産物。在兩黨和多黨政治形態中,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政治立場,為了得到執政機會,他們大做負面新聞,互相攻訐,不擇手段地爆料,造成社會分裂,政治動蕩,執政效率低下。這並不是新聞媒體所應造成的社會效果,不能被視為新聞規律和有效示範,反而應從中吸取教訓。最近泰國的動蕩對泰國人民不會有任何益處。台灣地區的“新聞自由”更是族群撕裂的禍首。韓國持續不斷的抗爭使民選政府搖搖欲墜。美國、法國、英國、日本政府支持率低下,社會發展動力不足。這裡沒有媒體所起的不良作用嗎?到頭來,承擔社會成本的不是媒體而是人民,媒體反而從中取利。

    當然,所有西方媒體在維護本國利益時的立場是非常堅定的。內鬥互不相讓,外戰相互爭鋒,槍口一致對外。絕不會講究“客觀公正”,可以“自由地”捏造事實,惡意地誹謗詆毀。這些手段和醜陋的做法,今年以來圍繞北京奧運會,西方媒體的表演可以説是淋漓盡致。

    筆者認為,西方媒體發揮的社會功能有極大的缺陷。特別是在保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上,責任是明顯缺失的。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中國黨和政府建設富強國家的決心和政策是正確的,同時中國的媒體肩負起凝聚民心、達成共識的社會責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也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新聞理念。這個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做中國富強和發展的建設者和參與者,以積極的態度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而不是把自己放到所謂“監督者、批評者”的角度,用負面新聞去造成社會的紛擾。這種媒體形態是由中國的政治制度決定的,符合中國這個13億人口大國的實際。這個實際就是,要發展必須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的團結,而不是製造混亂。這是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國媒體的社會責任所在。

責編:王文英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