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工人日報:不要製造"災難童星"

CCTV.com  2008年06月09日 19: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工人日報  

  “小馨懿”能站起來了!這個曾被北川廢墟壓了40多個小時、總理為她讓路、醫生為她截肢的3歲女孩,頑強地昭示著人間的愛與感動。5月31日,她乘飛機抵達南京,繼續接受治療。(見5月31日《揚子晚報》)

  5月14日上午10時許,溫家寶總理來到距北川縣城僅兩公里的曲山鎮察看災情。此時,幾名戰士抬著一個小女孩從縣城方向跑過來,溫總理和隨行人員趕緊讓路,並説時間就是生命,要盡全力救人。這個感人的細節體現了共和國總理對災區民眾尤其是少年兒童的拳拳愛心,至今讓人記憶猶新。此後,各媒體對這個大難不死的小女孩進行了跟蹤報道,包括她何時被截肢,心理狀態如何等。客觀地説,那段時間,“總理讓路女孩”成了人們關注的新聞人物之一,適時報道其接受救治的具體情況,也是必要的。

  但同時應該看到,在抗震救災過程中,被截肢或動手術的孩子很多,不少孩子的傷情比小馨懿更嚴重。非常遺憾,這些孩子進入媒體視野的幾率卻小得多。

  類似情況還有“可樂男孩”和“敬禮男孩”。記者對他們窮追不捨,不惜筆墨地予以報道,似乎有人為製造“災難童星”的意思。問題是,如果再像現在這樣追蹤下去,或許非但難以喚起公眾對幾個童星更多的同情與關愛,反而可能使人産生莫名的反感,乃至認為媒體缺乏對災區更多孩子應有的關注。

  當然,抗震救災報道需要“抓典型”,通過描述生命個體的傳奇經歷,展現這場全民愛心大接力悲壯而感人的場面。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用“災難童星”來替代其他孩子面臨的不幸。比如,有的孩子成了孤兒,有的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等等,他們都需要關愛。

  媒體的報道應該基於這樣一點,即盡可能幫助眾多肉體與心靈都受到地震傷害的孩子,使他們都能得到及時、徹底的救治,而不是只盯著一兩個“童星”。(徐林林)

責編:霍筠霞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