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香港財政盈餘達1156億元,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正式發表任內首份財政預算案,建議以超過1500億元“藏富於民、支持弱勢、促進長遠發展、未雨綢繆”。其中稅務減免335億,派糖開支增加415億,非經營性開支預算434億元,財政儲備中預留500億,作日後醫療改革用。(2月28日中國新聞網)
很多網民在這則新聞後留言,感慨這樣的惠民措施之實在、直接,稱讚香港政府以民為本關注民生。其實,撇開香港政府這些財政盈餘如何花,光是其能實現鉅額財政盈餘的事實,就已很值得稱道。
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表明,政府天然有著低效率的價值取向,因為掏的不是自己的腰包、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政府不可能像企業那樣量入為出和權衡成本。成本與收入的分離,使政府做事時總傾向花更多的錢和耗費更多的資源。如果沒有很好的約束機制,政府總是謀求預算的最大化,而且要用盡預算,乃至超出預算出現赤字。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能看到:廣州地鐵2號線的概算是106億元,結算時只花88億元,省了那麼多錢,地鐵老總卻受到批評;廣州海珠區整治一條河涌,撥款只花了其中部分錢,結果將余錢上交市財政時,人家卻説“績效不好!怎麼還剩一千多萬”;河北的國家級貧困縣阜平,縣委書記花30萬請人用美國的衛星拍攝全縣實景地圖;郴州市永興縣把政府辦公樓建成“人民大會堂”……許多地方儘管各種亂收費層出不窮,但還總是財政緊張入不敷出,錢總是不夠花,根本談不上什麼財政盈餘。
香港政府是如何實現盈餘的?香港的財政管理有一些顯著的特點。例如:理財理念簡單有效,量入為出,不讓政府開支增長超越經濟增長,極力避免赤字。推行資源增值計劃,在不降低公共服務水平的前提下,逐步削減政府運轉的開支基數,創造性地採取資源增值措施,如精簡機構、削減各種津貼開支、節省辦公室開支等。嚴格區分“政府開支”與“公共開支”。獨特的財政儲備制度,在財政管理中發揮著“蓄水池”作用,當財政預算出現赤字時,政府便會動用財政儲備填補該年度的收支差額,香港財政儲備水平目前大致維持在4000億港元以上。這些財政管理措施,對香港實現鉅額財政盈餘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看到香港240萬戶家庭每戶能得到1800元的電費補貼,每名月薪不足1萬元人的強積金戶口可望一次性注入6000元時,有很多人在羨慕。要想這些好處能降到我們頭上,首先必須有好的預算管理和財政制度,必須能有效約束官員的花錢衝動。如果為了一張全景圖就可能隨便花去財政30萬元,這樣的隨意性得不到有效防治,那麼財政開支就永遠是個無底洞,再多的財政收入也填不滿,永遠只有勒緊褲帶往裏貼錢的份兒。(謝昱航)
責編:張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