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7日電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週年,也是恢復和重建黨的紀律檢查機關30週年。新一期《?望》新聞週刊刊文引述專家的觀點指出,當前,對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以及中國的穩定構成致命威脅的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等諸多因素中,腐敗是最現實、最危險的一個因素。
文章指出,當前各種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依然存在,其危害遍及各個層面,反腐倡廉工作依然任重道遠。腐敗現象在一些部門和領域易發多發的狀況仍未改變。一是在工程建設、土地管理等領域,案件有較大幅度上升,近5年比前5年增長61.3%;二是失職瀆職案件增多,近5年比前5年增長39.8%;三是國有企業中發生的案件也有所增加。這些年,國有企業發展迅速,規模、效益、利潤增長很快,但有些國有企業內部管理和監督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環節,財務管理混亂,違紀違法案件時有發生,導致國有資産嚴重流失。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中心主任任建明分析説,當前,對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以及中國的穩定構成致命威脅的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等諸多因素中,腐敗是最現實、最危險的一個因素。新形勢下各個領域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矛盾,都和腐敗有這樣那樣的聯絡。如果不深刻地看到腐敗的長期危害性,不下定決心從制度、體制和機制上防治腐敗,動搖黨的執政地位的危險就會日益加劇。
文章稱,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新領域出現腐敗多發現象和新問題。目前,高校、醫院等單位案件呈多發態勢,環境保護、安全生産監管領域的案件在一些地方有上升趨勢。此外,這些年,中央採取一系列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的政策,加大對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扶貧開發的投入,但這些領域也發生了一些腐敗問題,使這些政策的效用受到了影響。
文章稱,來自高層的判斷指出,腐敗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歷史現象,其産生根源是多方面的,其滋生條件也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變化的。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新領域,由於發展速度快,制度建設和規範制定跟不上,容易産生腐敗現象。如果不加強管理和監督,有些原來被認為是清水衙門的部門和單位也可能成為案件多發地帶。
任建明説,傳統上,人們都只關注政府或公共權力的腐敗。而近些年來,腐敗已經在我國的非政府公共部門,包括高校和醫療系統,私營部門(市場及企業領域)以及各個社會領域中流行和蔓延。對應之道,就是要把反腐敗和治理腐敗推廣到全社會。在加大政府外各領域反腐敗力度的同時,要深化這些領域的改革,消除腐敗産生的體制性土壤。
文章指出,當前,自下而上的反映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依然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還比較突出。這些問題直接影響群眾生産生活,人民群眾關心,社會影響廣泛,必須切實解決。有關專家認為,解決涉及民生的腐敗問題,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反腐敗的問題。例如,針對教育亂收費、醫療腐敗等問題,任建明認為,要全面治理醫療衛生和教育領域的腐敗,根本的出路還是在深化體制改革。
文章稱,下一階段,中央將以群眾關注、反映強烈的問題為重點,認真開展專項治理。重點解決物價、環境保護、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生産、徵地拆遷等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強化對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扶貧救災專項資金的監管;繼續治理教育亂收費、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查處侵害進城務工人員利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責編: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