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60度):一份題為<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今天從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下發, 這份文件也被稱為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
《意見》分為八個部分。一、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二、切實保障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三、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四、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五、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六、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七、紮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八、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意見》認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加強農業基礎,做好“三農”工作,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中央一號文件]新聞背景:中央一號文件與我國“三農”問題
我們知道從2004年開始我國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 問題的,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農業工作作了以下部布署,農村和農業工作作為中央一號文件下發, 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連續五年頒發, 之後, 在18年後的2004年中央再次恢復了在一號文件裏部置農村農業工作.一號文件對我國的農村農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我們通過一個小片來一次梳理。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一號文件",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並對當年和此後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之後,連續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村政策的。這五個"一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用名詞-"五個一號文件"。
1982年的一號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框框,明確指出包産到戶、包乾到戶或大包乾"都是社會主義生産責任制"。
198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理論上説明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1984年的一號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産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
1985年的一號文件著重于調整農村産業結構,取消30年來農副産品統購派購的制度,並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
1986年的一號文件針對農業面臨的停滯、徘徊和放鬆傾向,文件強調進一步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從1986年到2004年, 十八年間,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 同時耕地面積卻大幅減少,糧食連年減産,農民收入的增幅多年在低位徘徊, 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和問題,此時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
2004年, 中央一號文件恢復了對農業工作的部署, 2004年的一號文件也因此被稱為",三農破題" , 中央1號文件明確規定,2004年農業稅稅率總體上降低1個百分點,同時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産稅; 國家拿出糧食風險基金用於主産區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中央國務院專門制定一個促進農民增收的文件,這在我國建國以來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自2004年"三農破題"之後,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延續了對"三農"工作的部署. 2005年,一號文件高瞻遠矚地指出, 要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有專家把這年的一號文件稱為"綱領性文件".
在此綱領之下, 2006年的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 到此, 我國總體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發展時期。當年中央財政加大了向"三農"的傾斜力度. 2000多億元投向農村教育,1000多億元建設農村公路, 另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又投入了數百億元建設農村醫療合作體系.
2007年, 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一號文件把農業工作的主題定立為發展現代農業, 以促進生産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 我國連續多年加大支農投入
到今年, 我國"三農"問題, 已經得到相當大程度的解決, 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城鄉差別進一步縮小, 中央在部署2008年及以後一段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中央財政向農業的投入? 請看記者報道。
從2001年到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資金達1。13萬億元,5年年均遞增17%,2007年支農資金達到4318億元,比2006年又增長22。8%。
伴隨支農資金的逐年增多,中央連續推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取消特産稅、減免農業稅、發放種糧補貼農機補貼等,而這帶來的是國家的糧食豐産農民增收的大好局面。去年全國糧食連續第四年大豐收,總産量超過一萬億斤,農民增收實現連續四年超過6%。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2008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國家固定資産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今年將著重加強以農村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病險水庫、飲水安全等農民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將成為中央支農投入增量較大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