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朝聞天下):
人民日報──農民工“退保潮”因何而起
柳元發從湖南到廣東打工已有七八個年頭了,2007年8月他在東莞上了養老保險。但四個月後,他卻在忙著辦退保手續。春節臨近,在珠三角,回家過年的農民工辭工退保成“潮”,有的地區退保率超過95%。
人民日報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報道:農民工“退保潮”因何而起?
文章分析了一些原因:
“這裡上的保險,到其他地方就沒了”農民工流動性大,參保成“雞肋”。有的農民工把退保費當作一筆重要收入,有的甚至為領取退保金而故意辭工。
制度缺陷,社保成空中樓閣。累計繳費15年,退休後才能拿到養老金這一規定,讓很多打工者覺得“太遙遠”。
利益驅動,退保成“創收”。農民工退保,所繳納保險費的“小頭”即個人部分由農民工一次性領回,而“大頭”即單位繳納的統籌部分則充入地方社保基金,也成為一些地方社保機構在為農民工辦理退保時“心照不宣”的動力。
工人日報──由農民工退保引發的思考
今天的工人日報在有話直説專欄中也對此進行了關注:由農民工退保引發的思考。
文章説,退保的農民工雖然能拿到現錢,但幾年的繳費年限將作廢,個人帳戶將不存在,今後雖可重新繳納,但計發水平卻會降低。
因此,實現農民工社保帳戶的全國流動以及彌補制度設計缺漏是問題的關鍵。如果能實現全國流動,個人和企業繳納的資金就能隨農民工轉移,當地有關部門就沒有了利益驅動。同時,這麼大一筆錢的積累,就是等到15年以後才可享用,想必農民工也願意,因為這使他們養老確實有了保障。
中國産經新聞──農民工社保亟須全國通存通兌
中國産經新聞的文章標題用了前不久媒體上很熱門的一個詞──“通存通兌”來解釋,非常好理解。而且言外之意是,在技術層面上,農民工社保實現通存通兌應該不是個問題。
責編:張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