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視頻]今日媒體關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CCTV.com  2008年01月09日 07:29  來源:CCTV.com  
進入[朝聞天下]>>

    CCTV.com消息(朝聞天下):

    人民日報──頭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作為新年伊始的一件大事,除了我臺新聞作了重點報道,無疑也成為今天各報報道的重點、焦點、熱點。

    今天的人民日報的頭版有大篇幅版面的報道,配發的是胡錦濤主席向兩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老科學家頒獎的照片。彩色的版面十分漂亮。

    此外,人民日報還配發評論員文章《自主創新 建功立業》,高度評價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閔恩澤、吳徵鎰是自主創新的典範,精神文明的楷模。

    人民日報──視點新聞版:閔恩澤、吳徵鎰

    閔恩澤、吳徵鎰這兩個名字無疑是新聞報道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字眼,而這兩位院士取得科技成就的事跡也成為各報的報道中都要深度挖掘的內容,從報道的標題也能看出,要用醒目的字號和字體來突出他們的科學精神。

    今天的人民日報視點新聞的版面標題:以及報道中的小標題“國家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原本山川、極命草木”體現了他們心繫祖國、自覺奉獻的愛國情懷。

    “苦苦思索、趣味無窮、發現創新、十分快樂”、“博文強記不足挂齒、天才也離不開勤奮”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嚴謹治學、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以及不畏艱險、百折不回的探索勇氣。

    “當團隊頭就要學會吃虧”、“有一分力發一分力更多的工作需要大家做”更凸顯他們不慕虛華、淡泊名利的學者風範。

    正如人民日報頭版的評論員文章所説,這些對於促進科研道德建設、凈化學術空氣、激勵更多的科研人員,都在起著無聲的示範作用。

    光明日報──人物副刊整版:閔恩澤、吳徵鎰

    光明日報在人物副刊版在報道的編者按中如此評價:兩位老科學家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艱苦奮鬥,銳意創新,他們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樹立了醒目的標桿。

    新華每日電訊──整版:特別報道國家科技獎

    今天的新華每日電訊也用了整幅版面進行了特別報道,從兩位老科學家的事跡中,總結出這樣的啟示:

    創新啟示:中國科技人員有能力自主創新。

    創新比喻:像吃麻辣燙,又辣又愛,堅持下去,終獲成果。

    創新動力:最大的驅動力是責任。

    吳老是真正的“沉在下面”做學問的科學家,經常告誡年輕人不要總是“浮在上面”,要踏踏實實做學問。

    壯心不已:我願意把我的肩膀給大家做墊腳石。

    從這些話語之中,作為年輕人,我們真的應該學到些什麼。

    新華每日電訊的報道還對國家科技獎進行了6大看點的解讀。

    中國青年報──工人農民喜獲國家科技大獎

    今天的中國青年報對國家科技獎的報道抓住了另外的亮點,3名普通人完成的科研成果水平並不普通,這三位的身份比較特殊,他們是普通的工人和農民,讓我們來認識他們的名字──上海寶鋼的工人王軍、沈鼓集團的工人工人楊建華和江蘇農民發明家王子純。

    農民日報──三十余項農業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獎

    今天的農民日報關注的是農業科技成果獲獎的消息,三十多項農業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獎,報道中提到,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項目──有關玉米的集成育種的技術,對全國的糧食安全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光明日報──從國家科技獎看科技發展趨勢

    今天的光明日報還在觀察與探索版的報道説,國家科技大獎揭曉,百花齊放的獲獎項目可以説是我國科學發展的最佳詮釋。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數量達90項;三大獎項獲獎人員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佔61%以上;很多獲獎成果關注民生並直接作用於國民經濟。

    正如文中小標題體現的,這些都反映出我國正在用獎勵指標引導科研方向。

責編:張托雅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