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財政收入連年快增 教育投入為何仍連年虧欠?

 

CCTV.com  2008年01月07日 03:38  來源:新京報  

  新京報訊 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日前公佈的2006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數據顯示,有1/3的省份沒有達到《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經費增長要求。雖然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增幅加大,如2006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538.3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3.88%,高於中央本級財政經常性收入18%的增長幅度。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3.01%,沒達到4%的要求。

  應當説,過去幾年來,伴隨著輿論關於民生問題的討論,各級政府逐漸增加教育的財政投入,但幾年下來,4%的法定目標依然沒有達到,尚有近一個百分點的差距。這一個百分點是什麼概念?2007年,GDP總量約在23萬億元,1%就是2300億。全國學生目前是兩億多,這筆錢攤到每個學生頭上約1000元。

  教育經費達不到法定比例,已經是老問題了,真正令人擔心的是,教育經費的增長似乎也並不穩當。按預算內教育經費包含城市教育費附加的口徑計算,2005年,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支出的比例為14.58%,反而比上年的14.90%下降了0.32個百分點。當年全國有23個省份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近些年來,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財政收入連年快速增長。但是,在目前的財政制度下,由於增加教育經費投入的制度激勵比較匱乏,教育經費增長的勢頭能否維持下去,從而儘快達到法定標準,成為一個問題。

  在法治較為發達的國家,地方財政支出的相當大比例用於教育。這並不一定是因那些地方的政府官員,從個人立場上多麼重視教育,更主要的是因為財政收入該怎麼花,是由民眾或者民眾通過其代表決定的。而任何地方的民眾,恐怕都關心孩子的教育,當然會要求地方政府在安排預算時,優先保證教育投入。

  我國也不例外。但是,按照現實的財政體制運轉機制,地方政府怎麼花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官員決定的,他們的選擇當然會有不少與當地民眾、與人大代表相同,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會與民眾及其代表不同,比如,對增加教育的財政投入,一些地方官員就未必熱心。

  怪罪地方官員的認識水平無濟於事。制度決定人的選擇。而在現有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各級地方政府負責人的任期相對較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會選擇容易快速地出政績的項目,而教育顯然不屬於這一領域。

  人們常説,教育是百年大計,需要掌握資源的人具有長遠眼光,作長遠打算,才有可能保證投入。因此,加強地方人大對政府財政預算和支出的審批與監督,就成為問題的關鍵所在。畢竟,地方民眾、人大代表長期生活在一方水土之上,必然更樂意把有限的資源,更多地投放到教育上,從而蓄水養土。

  因此,保證教育投入,只是呼籲或自上而下地施加壓力,比如問責,確有一定用處,但治本之道還是建立、完善民主財政制度,真正讓地方民眾決定地方政府的錢該怎樣花。財政預算制度決定著地方政府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效率的前提是合理的制度安排,以使政府資源用於滿足民眾的需求。

  因此,各級政府如果要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就需要進一步改革財政制度,完善財政監督制度,讓民眾直接或通過其代表參與支出選擇。只有財政民主,才能保證教育投入令人滿意地增長。

責編:王玉西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