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上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舉辦2008年《社會藍皮書》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會上,該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透露:“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
李培林表示,中國現在整個高校的毛入學率在經過連年大幅度擴招後,仍然只有20%,這一比例比起周邊的一些新興的工業國家和地區還有很大差距。“我們不能停止高校發展的步伐,因為這種停止會造成大量的教育資金向海外流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將是繼我們逐步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後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李培林説。
為什麼會出現百萬大學生未就業?這提醒了我們什麼?應該如何解決?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研究青年就業問題的專家。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認為,目前主要存在兩大原因造成大學生就業難,一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學總體發展緩慢,培養出的大學生與勞動力市場存在結構性失衡。二是社會以及一些大學生自身觀念還沒有扭轉。
勞動就業問題研究專家張麗賓指出,現在教育渠道已經多元化了,大學生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100萬未就業大學生裏有很多是在民辦院校讀書或者接受成人學歷教育的學員。在她看來,其實中國的大學生真正找不到工作的很少,“就我調查的情況看,正規院校畢業後不能找到任何工作的都是極個別現象,主要存在是否滿意即將從事的工作的問題。”她認為從整個社會來看,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認識都存在偏差。“受過高等學歷教育並不等同於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中國青年研究》主編劉俊彥認為,大學生中還存在著“有業不就”的問題。據2006年他們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未就業大學生中有將近一半是寧願在城市中“飄”著,也不願意去基層和中小城市就業。“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資源分配並不平衡,大學生對去基層工作有很大的心理顧慮,這造成了很多學生有業不就,寧可在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尋找機會。”
專家普遍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劉俊彥表示,一方面,學校要不斷根據市場要求對知識進行更新換代,培養學生良性就業觀;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要調整用人結構,多給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同時“也需要整個國家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在發展中進行結構調整,不斷創造機會,縮小地區差距。”
張麗賓認為,應該加強大學生的素質就業,“總體來看,社會不是沒有就業機會,而是缺乏合適的人。要讓大學生了解什麼是社會真正需要的,把自己培養成合適的員工。”她同時表示,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也要跟上,採取多渠道幫助大學生就業。(車輝)
責編:趙德禮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