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日兩國都進入寒冬季節,但中日外交卻呈現出近年來罕見的“小陽春”。
12月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來華出席首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的日本外相高村正彥。 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12月1日,首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這是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與日本代表團成員合影留念。 新華社記者陳樹根攝
一是福田首相上任之初就表達速訪中國,體現對華外交善意;
二是釋放放棄繼續圍堵中國信號。11月11日,日本《讀賣新聞》曝出日本新版外交藍皮書將放棄圍堵中國的“自由與繁榮之弧”外交方針;
三是在日前訪美期間,明確將中美並列並成中美皆非威脅;
四是在東亞峰會上中日兩國總理上演了一場相見歡大戲,敲定了福田訪華、胡錦濤訪日等重要外交舉措。21日的《讀賣新聞》認為,在福田的外交天平上──“中國是頭等中重要的國家”;四是“深圳號”中國導彈驅逐艇21日起錨訪問日本,使長期在低層次徘徊的中日防務交流進入新階段。
福田是著名的“知華(亞)派”政治家,觀察家們自然對中日關係全面恢復充滿期待。確實,從小泉時代的中日關係尷尬看,日本首相的政治立場確乎關係著中日關係的走向。但福田固然知華,但並非親華,其考量中日關係依然要以日本的國家利益為準繩。所以,中日關係在福田時代依然處於十字路口。
福田將外交出訪的第一站鎖定美國,凸顯美日關係依然是日本外交的核心,中日關係處於從屬地位。在這種外交格局下,中日關係至多是安倍時代的延續而非根本的升級。更重要的是,福田首相對華的基本路線雖然表象上客氣熱烈,但從自民黨政策調查會長谷垣禎一對華傳遞的信號中也可一窺福田首相對華的基本路線:一是要中國做出“政治決斷”,儘早解決東海油氣田開發問題。中日兩國14日舉行的第11輪東海油氣田無果而終就凸顯日本方面抱持小泉和安倍時代的既定立場;二是要求中國為“一攬子解決核及綁架問題”給予合作;三是要求中國參加“後京都議定書”國際框架。這説明,福田首相不僅延續了小泉和安倍時代向中國索取政治承諾的一貫路線,還附加了中國在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義務。就此言,福田對華的利益博弈較之前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知華的福田政府近日也做出了中斷對華貸款的時間表。種種跡象表明,執政基礎並不穩固的福田並未改變中日關係的結構性矛盾。
12月1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北京與來訪的日本外務大臣高村正彥舉行會談。會談後,兩國外長共同出席中日刑事司法協助條約和2007年度日本政府對華日元貸款政府換文等合作文件的簽字儀式。 新華社記者高潔攝
一般以為,中日間歷史問題是懸而未決的主要矛盾,甚至在小泉時代“拜鬼”成為衡量兩國關係的政治底線。福田首相不拜“靖國神社”、在歷史問題上也較為客觀,是不是中日關係就能擺脫歷史的掣肘?
其實未必。因為在日本的民族性格中缺乏德國的反省意識,乃有與生俱來的受虐意識。這點在美國學者羅斯?本尼迪克特《菊花與刀》的解析中可窺端倪。近年來,隨著日本右翼勢力的增長也導致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泛化。雖然福田本人和其閣員承諾不去拜鬼,但這改變不了日本右翼分子喧囂和民族主義盛行的民意環境。福田內閣受制於民主黨杯葛的可能性極大,價值自民黨內派系重重,在是否參拜問題上,福田將受到黨內外的多重壓力。如果福田國內施政受挫,新反恐法無法在民主黨控制的參院通過,福田要麼下臺,要麼就會向右翼和民族主義示好。所以,福田對待拜鬼和其歷史觀,還要看其實際行動。2008年的靖國神社春祀是考驗他的第一個關口,戰敗日是更大考驗,如果福田相位能夠維持到那個時候。
美國因素,是困擾中日關係的第二大結構矛盾。日本在當代國際關係中的地位是美國主導的戰後體制所決定的,從防衛到地緣政治關係日本掙脫不了美國的戰略臍帶。形勢比人強,無論是何人做首相,都擺脫不了這個桎梏。福田知華知亞的標簽在美國人不太信任的目光面前將變得無足輕重。福田首相執政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考驗美日關係的反恐特別法上已經證明一切。尤為進者,由於中美關係在東亞地緣戰略上的直面交接和戰略競爭關係,日本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第一個堡壘,因而中日關係總隨中美關係而波動。台灣問題的存在更加舉了這種關係的複雜。由於日本隨美國而構成的潛在對華遏制圈已經形成,中日政治互信大打折扣。按照日本前駐聯合國大使谷口誠的話説就是,中日兩國政治合作的環境難以培育。就在不久前,日本還決定在沖繩島部署F15戰機以防止“中國來犯”,顯見美日軍事同盟大大制約了中日關係的和諧。
在美國伊拉克問題沒有肅清和潛在的伊朗核危機再致戰事的危情下,美國也希望借助日本的軍事奧援,這無形中加大了日本正常國家化的速度,這將造成中日兩國爭奪亞洲主導權更為激烈的博弈。
曾著有《日本崛起:日本實力和意志的復蘇》的美國智庫派爾在福田首相上臺後指出:“未來6到12個月對日本國內政治而言將是一段艱難的歲月。”確實,福田面臨的黨內國內矛盾壓力更大,單單憑籍一個首相的力量是無法改變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喧囂的格局的。在這種情況下,福田外交強化美日戰略較為順暢,要從根本上改變中日關係的結構性矛盾,何其難哉。(張敬偉)
責編:朱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