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朝聞天下):事實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
人民日報今天就報道了兩個地方在推進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方面所進行的有益探索。
第一篇報道:農民享受“社區服務”,説的是山東省諸城農村社區的建設。
具體做法就是:把地域相鄰的幾個村規劃為一個社區,在社區中心設立公共服務機構,為農民提供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服務圈的半徑兩公里;而且是從群眾求服務到上門送服務。基本能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有人代理。
第二篇報道説的是雲南省的“邊疆解‘五難’惠民工程”:惠及25個邊境縣和3個藏族聚居區縣,“五難”包括:讀書難、看病難、看電視聽廣播難、看戲難和學科學難。
報道提到的例子是:西雙版納動海縣吉良村,成為最早看上數字電視的布朗山寨,101個頻道電視節目隨便挑。
報道配發的評論説:山東諸城和雲南兩地建設新農村的探索,至少有兩點政策含義:
第一,政府要不遺餘力地增加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而且普天之下,再偏遠的地方也應該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照耀;
第二,要搞好農村公共品服務資源的合理佈局和配置,加快農村社會服務的體制和機制創新。
評:概括説,不僅要給農民提供公共服務,還要方便他們享受,要離他們近,要主動服務。
責編:尚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