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十七大的勝利召開,真正體現民意、反映民聲,央視國際復興論壇發佈《給總書記捎句心裏話》,受到廣大網友關注,網友回帖十分踴躍,現將部分網友回帖進行了整理,將逐步、分期推出。歡迎網友們積極發言!
主題:發展才是硬道理(關於教育的思考)
作者:txjian2008 發表于 2007-10-13 10:51 12549#
我們以往的教育類似于接力賽,學生在校時從方方面面接過一個又一個知識的接力棒,畢業後各奔前程、尋求發展,至於往後還能走多遠、還能登多高那就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了。
這種以繼承為主的教育模式,在發展極其緩慢的農業社會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在那時一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裏都不會有什麼顯著的變化,一個人只要踏踏實實地繼承了前人的一技之長就有了立身之本,“一招鮮、吃遍天”。進入工業社會後,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人類求知的眼光就從過去的積累上面轉移到了眼前的發展方面,與農業社會相比,學校學習的重心轉移到了現實的知識上面,就是畢業後進入了社會,一個人只要不斷地學習和借鑒新的知識也就有了立身之本。
但是學習也好,借鑒也好,還是在繼承的範圍內,與農業社會相比,除了範圍擴大了、節奏加快了,本質上並沒有什麼根本的改變。
縱觀世界,我們正處在一個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以繼承為主的教育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現代社會的主旋律是:發展、創新。這一主旋律落實到教育上面就應當是:“與時俱進”──實現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至少應當做到:讓走出校門的學生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張三跟隨師傅習武,把個套路打的跟師傅一樣熟練。離開師傅後依舊苦練。一日與李四交手,沒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問其原因,答曰:李四不按套路來。
套路是從大量的實戰中歸納出來的一些最基本的動作,然後被固定下來便於普及。張三的師傅教的規範、正確、盡職盡責、張三練的準確無誤、成績優秀。可問題出在哪兒?顯然,問題就出在張三是用固定的套路去迎戰已跳出套路的李四 ,不敗才怪了。回過頭來看這師傅能不能教一些可以應變的東西呢?好象不能 ,如果再教一些對付李四那變化的東西,增加的無非是一“反李四套路”。如果李四再變呢、如果遇到的是王五呢?
為了繼承前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我們從中歸納出了一些基本的東西,然後通過一門門統一內容、統一教學、統一評價的必修課傳授給了學生,這些成熟的內容不就是一個個“固定的套路”嗎,因此不要象張三那樣把自己全都投了進去。投入一半的時間在“固定的套路”上,騰出另一半精力來抓學生的發展,課堂上要抓、課外更要抓:
(1)課堂內抓“固定套路”的發展
在這方面有現成的東西可以學:國外有一所小學,入學的第一節課是在校圖書室裏上的。老師先從書架上拿出一本書,給學生念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然後問學生:你們喜歡書嗎?喜歡!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接著,老師説:誰來給我們畫一張畫?一個學生上來畫了三個人──爸爸、媽媽和他自己,老師又問:誰來給我們寫出爸爸、媽媽和我這幾個字?另一個學生上來寫出了這幾個字,接著老師把學生的這兩件“作品”加上封面、封底做成了一本書,然後插入書架,接著告訴大家:這是我們寫的第一本書,以後我們學了更多東西還可以寫出更厚更有趣的書,……。就這樣隨著入學第一節“發展課”的結束,持續發展的種子被播下了。
照著學,課堂教學分兩段,一是“接棒”──接過前人的知識,二是“接過棒了跑兩步”──讓學生在前人知識的基礎上談出自己的體會、講出自己的想法。要本著:體會不怕“嫩”,是自己的就好、想法不嫌少,“跑兩步”就成 ,習慣成自然、自然會發展,發展的感覺有了,還愁沒有“後勁”嗎。
兼顧繼承和發展,考試評價的思路也是現成的:十個題全答對了,沒有一點發展就給60分,十個題答對了六個,有發展給100分(毛澤東)。
“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是這個理,教育也是這個理。
(2)課堂外抓“非套路”的發展
課外怎麼抓?先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成了材的人,他們當年的課外時間都是怎麼過的,這裡面有個一般規律:一方面他們在學校接受了基本的知識,另一方面他們大都有一個自由、寬鬆的業餘時間,允許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有機會得以發展,從而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進而成為推動他們主動發展的動力,就這樣在業餘時間裏逐步形成了符合他們自己的、個性化的知識體系、形成了他們自己的、獨特的思路和方法。當這些擁有與眾不同的優勢和獨特長處的人步入社會,一旦找到了合適的位置,自然就會脫穎而出。
很顯然,學校的必修和業餘的自修成為他們學習道路上的“兩條腿”,在校的共性教育和業餘的個性發展塑造了他們完整的人格,共性教育解決了“接過前人接力棒” 的問題,而接棒後自己的衝力有多大、後勁有多足那就要看每個人個性發展的程度了。“人的差異産生在業餘時間”一點也不假。因為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即便是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解決的辦法又是各具特色的.必修課在這裡僅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例子”,但解決問題的真法還是因人,因時,因地而就的”無法之法”
考慮到我們現在的國情,建議把業餘愛好的機制引入學校,在學校開設“自修課”。“自修課”是有組織、有要求的個人愛好,與業餘愛好相比可以克服人的一些隋性,避免在業餘的個人愛好中容易出現的虎頭蛇尾、自生自滅的不足。這是因為成就一件事僅有興趣和愛好的內因是不夠的,而學校與業餘條件相比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外界條件。由於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所引起的求知欲是不分校內校外的,因此自修課的內容很自然地就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學生時常會感到“心裏有事”,從而成為一個發展上的“有心人”。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推進這門功課的開展?必須牢牢地抓住發展這個大方向:
(1)、起點自由
內容應當讓學生從興趣出發、按愛好選擇,因為興趣和愛好的背後是每一個學生自己的優勢、獨特的長處,是今後發展的大方向!而發展本身又是一種從自由到自覺的實踐過程,有了自由的起點,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轉而這些興趣和愛好就會不斷激發出每個人發展的熱情,這種持續的熱情就會使發展漸漸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在這方面,愛因斯坦的體會是:在科學鑽研方面,興趣是最有力量的。
(2)、過程自主
“自修課”的整個過程應當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做主”,因為發展決不會是被動的産物,卻一定是自主的結果,那麼,擺脫“學科中心”、避免“成人意志”,讓學生自主、自立、自修…….,讓每一個學生沿著自己的“興奮線”,通過自學都能夠形成符合自身的、個性化的知識體系,讓每一個學生有機會獨立地面對問題、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困於心,衡于慮,而後作”,最終萌發出自己獨特的思路和方法,這樣的學生一旦進入社會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發明、創造就是個時間問題了。
(3)、評價多元
“自修課”畢竟不同於為解決“底線”問題而統一評價標準的那些必修課,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就是獨闢蹊徑、獨樹一幟,因此對“自修課”評價的著眼點還是要放在發展方面:在自己的起點上,只要有發展就是成績,在自己的起點上走的越遠、路子越新成績就越好。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要讓自修課成”氣候”,必須降低”底線”,一方面壓縮必修課的課時,另一方面淡化必修課的分數,淡化到60分及格就成。還是哪個理:“發展才是硬道理”。
責編:陳曦霞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