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綜述
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新形勢,在改革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譜寫了嶄新篇章。
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也是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近年來,軍地各級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處理國防後備力量建設與經濟建設、常備軍建設、國防動員各支隊伍建設以及後備力量內部等關係,科學確定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發展方向、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有力推動了國防後備力量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胡主席在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實踐中,對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非常重視、非常關心。他在繼承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關於堅持人民戰爭、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思想的基礎上,著眼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情況,對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全面闡明了科學發展觀在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領域的本質要求,系統揭示了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特點規律,深刻指明了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發展方向。
要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人民戰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和靈魂,是我們建設國防、遏制和打贏戰爭的根本指導思想。胡主席反復強調,人民戰爭是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是我們剋敵制勝的法寶,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無論武器裝備怎樣發展,戰爭形態怎樣變化,人民戰爭都不會過時,兵民是勝利之本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未來我軍諸軍兵種聯合作戰,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地方各方面的支援,要搞好平戰轉換,嚴密組織經濟、科技動員和支援防衛作戰動員,形成人民戰爭的整體優勢;要根據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不斷創新人民戰爭的內容和形式,發展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要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緊緊依靠人民辦國防,堅持精幹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不斷增強國家戰爭潛力和國防實力。
要堅持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方針。胡主席深刻指出,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必須堅持軍民結合、寓軍於民,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實現軍民結合、寓軍於民,需要黨和國家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盤考慮,完善有利於軍民統籌協調的體制機制,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和軍民通用技術標準,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兼顧軍事需求,逐步建立起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新途徑新方法,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厚的資源和持續發展的後勁。
要加強國防後備力量的質量建設。胡主席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進一步提高寓軍於民的水平,提高平戰轉換能力和快速動員能力、科技支前能力和維護戰時社會穩定的能力;要調整優化後備力量建設的戰略佈局和編組結構,增大國防後備力量的科技含量;要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軍事訓練,認真研究解決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民兵預備役訓練人員集中難、經費籌措難、訓練組織難等問題,把部隊訓練、院校教育和民兵預備役訓練統起來抓,使訓練改革協調發展、整體推進;要加強軍地之間的配合,積極探索軍政軍民聯合訓練的有效機制和方法。
要深化兵役制度改革。胡主席強調指出,深化對現行徵兵制度、幹部轉業安置制度和士兵退伍安置制度的改革,是關係軍隊建設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要認真研究新情況,拓寬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符合部隊建設實際、照顧官兵實際利益的新路子;兵役制度、軍人轉業退伍安置制度以及工資福利制度、住房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軍人社會保險制度,都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國家勞動人事制度、公務員制度、社會保障方式改革的趨勢,積極主動地同國家有關部門協調,逐步進行調整改革。
要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動員體制機制。胡主席十分關注國防動員體制機制問題,他多次提出,國防動員建設是我國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橋梁;要加強國防動員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國防動員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和發展人民群眾參戰支前的新途徑;要認真研究和解決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努力開創國防動員事業的新局面;要堅持全民辦國防的方針,廣泛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在全社會形成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生動局面;軍地要齊抓共管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堅持軍隊和地方黨委、政府的雙重領導制度。
科學發展觀和胡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確保了國防後備力量沿著正確的航向實現科學發展。
調整改革探索新路
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緊緊圍繞適應"市場"與"戰場"的需要,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以擔負任務為牽引,以質量建設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平時能應急、戰時能應戰為目標,堅持抓籌劃、抓重點、抓質量、抓基礎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抓籌劃,推進整體轉型。進入新世紀以來,著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與軍隊建設的大局,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首先抓了戰略籌劃和總體規劃。從2002年8月至2006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先後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預備役部隊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兵預備役政治工作的意見》等3個綱領性文件,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後備力量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方針政策等一系列帶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問題。制定了後備力量建設"十一五"發展規劃,明確了後備力量建設的數量規模、建設任務、落實措施等,提出了正確處理國防後備力量數量與質量、當前與長遠、重點與一般、繼承與發展的發展思路。
抓重點,促進全面發展。始終堅持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用在那些對全局有重大影響的重點地區、重點對象、重點工作上,以重點帶動一般、走活全盤,實現了後備力量建設的全面發展。在地區上,突出抓了主要方向、重點地區、大中城市、邊海防地區的後備力量建設;在對象上,突出抓了民兵預備役防空隊伍、軍兵種隊伍、勤務保障隊伍,以及民兵應急分隊的建設;在業務工作上,突出抓了組織編制的規範、訓練大綱的編修、武器裝備的戰略性調整等等。
抓質量,提高科技含量。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圍繞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大向新型企業、高新技術産業、服務行業以及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拓展的力度,將大批高科技人員編入了民兵、預備役部隊之中,同時,組建了信息作戰、物資油料、測繪支援等科技含量較高的分隊。借助地方科技人才和設備,大膽吸納軍地科技成果,改革民兵、預備役部隊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大力開展基地化、模擬化、網絡化訓練,積極推進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轉變。突出抓好地方與軍事專業對口技術人員的預備役登記,儲備了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專業技術人員。認真抓了科技含量較高的軍民通用裝備登記統計,完善配套和技術改造了現有防空裝備。
抓根本,確保持續發展。各級軍區和人武部門,認真堅持黨管武裝原則,在完善雙向兼職、地方黨委議軍、第一書記到軍事機關辦公等制度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建立了軍分區、縣(市、區)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和預備役師(旅、團)第一政委述職和考核制度,促進了黨管武裝的落實。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對民兵預備役人員進行了歷史使命、理想信念、戰鬥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經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確保了民兵預備役部隊組織純潔、政治合格。加強了人武幹部、專武幹部和預任軍官隊伍的建設,保持了基層武裝機構和專武幹部的穩定。
全面發展結出碩果
經過五年的建設,我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展示了強大的陣容和嶄新的風貌。
民兵工作開創新局面。目前,我國民兵規模比較適度,佈局趨於合理,組織編制規範,教育訓練比較落實,武器裝備大為改善,快速動員和遂行任務的能力明顯提高。基幹民兵組織整合為作戰、勤務保障、應急和其他4種隊伍,不僅組建有高炮(機)、地炮、導彈、通信、工兵、防化等陸軍專業分隊,而且組建有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民兵分隊。頒布了新一代《民兵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構建了軍兵種較為齊全、訓練內容較為完善、時代特點較為鮮明的民兵軍事訓練內容體系;依託民兵訓練基地開展了科技興訓、科技練兵活動,訓練質量進一步提高;城市民兵訓練經費納入政府保障渠道,農村民兵預備役人員訓練補助經費列入國家轉移支付範疇,訓練保障得到加強。
預備役部隊建設邁上新臺階。通過調整改革,壓縮了陸軍預備役部隊,新組建了軍兵種預備役部隊,突出了防空作戰和勤務保障預備役部隊建設,初步形成了諸軍兵種較為齊全的新格局。加強了主要方向、重點地區的預備役部隊建設,佈局結構趨於合理;實行區域編組與跨區抽編相結合,預備役官兵專業對口率、轉業退伍軍人比例、黨團員比例大幅提高;深化了訓練改革,普及基地化、網絡化、模擬化訓練,開展與現役部隊的挂鉤訓練和聯訓聯演,進行了整師整團快速動員演練和綜合戰術演練,訓練質量和層次明顯提高;加強了正規化建設,絕大多數師旅團有獨立的營院、辦公用房和文化、生活設施,多數師旅團建有訓練基地、訓練裝備倉庫和戰備器材庫,所有營連都建有營連部。
新兵質量有了新提高。完善了徵兵政策制度,修改了應徵公民體格檢查標準和政治審查辦法,制發了應徵公民體格檢查心理檢測暫行標準和實施辦法,改革了徵接兵方式,規範了新兵交接和退兵的程序、辦法,徵兵工作進一步標準化、程序化、制度化。開展了徵集在校大學生工作,擴大了徵集軍地通用專業技術青年比例,組織了從非軍事部門直接招收士官試點,新兵的政治、文化、身體素質有了新的提高,為加強部隊質量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兵員動員準備取得新進展。調整了退伍軍人預備役登記專業技術種類,頒發了新的退伍軍人專業名稱和編碼,研製開發了《預備役退伍軍人自動化管理系統軟體》,編寫了《動員徵召退伍軍人工作文書》,規範了平時動員點驗和戰時實施動員的程序。調整了儲備區的規模和佈局,突出了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部隊技術兵的儲備,做到了徵、補、退、儲的有機結合。下發了《關於做好地方與軍事專業對口技術人員預備役登記工作的通知》,將登記範圍從主要方向、重點地區擴大到全國多數省(區、市),為戰時兵員動員儲備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
學生軍訓有了新發展。從2002年起,我國的高等學校和高級中學學生軍訓工作進入全面普及階段。軍地各級建立了學生軍訓組織領導機構,建設了一支軍地結合、專兼結合的軍事教師隊伍,下發了《學生軍訓工作規定》、《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高級中學學生軍事訓練大綱》等,學生軍訓工作正向制度化、規範化方向發展。到2006年,全國已有1600余所普通高等學校、26000余所高級中學開展了學生軍訓,年參訓學生1600余萬人,五年來共訓練大中學生7000余萬人。
民兵預備役人員在"三個文明"建設中作出新貢獻。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在發展生産、促進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生力軍作用,在搶險救災、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了突擊隊作用,在打擊刑事犯罪、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了衛士作用,在創建文明單位、傳播文明新風中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了骨幹&&作用。據統計,民兵預備役人員參加西電東送、三峽大壩、青藏鐵路等重點工程建設項目8萬多個,創建文明村、文明單位17萬多個,300多萬人參加退耕還林、防風治沙,每年有近4萬民兵參加守護橋梁、隧道和鐵路線,近600萬人次參加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特別是在抗擊"非典"、抗洪搶險、抗旱救災和抗擊強颱風襲擊等鬥爭中,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承擔了大量的急難險重任務,有效地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白自興 王佩文 汪金玉)
責編:李星池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