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9月19日,貴州龍裏縣雞場村菜農陳德華在政府幫扶下種植的菜田內收穫辣椒。得益於中央和地方的各種支農惠農政策及農民致富觀念的轉變,2007年上半年貴州省農民現金收入增長迅速,人均收入達到1045元,實際增長13.8%,同比增長6.6個百分點,創近年來的新高。新華社記者 楊俊江 攝
新變化 新實踐 新使命──幹部群眾感受十六大以來生活變遷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顧立林、趙承)9月20日,江南水鄉江蘇昆山市千燈鎮大潭村,62歲的林鳳娥正在自家兩層樓的小院裏摘韭菜,院內蘋果挂滿枝頭,院外水稻豐收在望。
五口之家的林鳳娥今年通過政府和村集體等各項保障性收入超過1.5萬元,家人工資收入超過10萬元,個人大病統籌可報到20萬元。這樣的家庭在當地並不稀罕。
去年昆山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城鄉收入比為1.81:1,遠低於全國的3.27:1。統籌城鄉發展這一科學發展新思路正在昆山結出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全國各地結合實際,發展不斷有新思路,改革不斷有新突破,開放不斷有新局面,百姓生活不斷有新的改變。
新變化、新進展:十六大以來的五年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是發展模式重大轉型的五年,是老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9月13日是河南省鞏義市孝義鎮盧南方老人的生日。當天中午,家人和親戚專門為他祝壽。經歷87年的風雨,盧南方感慨這幾年他家的變化許多是破天荒的:“皇糧國稅”説免就免了,種糧還有補貼;平頭老百姓每月有2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農民看病可以報銷;上初中的孫女學雜費也不用交了……
盧南方的感慨,代表了許多普通群眾的感受。
“十六大以來的五年,是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的五年,是發展思路重大調整的五年,是經濟社會重大轉型的五年,是政策越來越親民、社會走向和諧的五年,是老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許多變革具有歷史性的意義。”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評價説。
山西省古縣南塘鄉農民崔章紅過去一年要向鄉村上交600多元錢,包括有農業稅、村提留、鄉統籌,名目很多。從2005年開始,農業稅不交了,提留統籌也沒有了,還能領到幾百元的糧食直補款。像崔章紅一樣,億萬農民開始享受“由向農民要到給農民送”這一變革,國家僅取消農業稅、農業特産稅等給農民的好處就上千億元。
農村醫療的變化,也是令人稱嘆的。青海省共和縣 70歲的村民多吉,身患肺結核、關節炎等多種疾病,每年看病吃藥是個不少的花銷。2005年他交10元錢參加了新型醫療合作保險。到2006年住院花費了2萬多元,報銷了8000多元。多吉老人説:“一輩子看病吃藥都是自己掏錢,老了趕上了好時候,我們農民看病住院也能報銷了。”從2003年開始,我國逐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至今年上半年已有7.2億農民參加了新農合,佔農民總數的82%。
9月4日,陜西省吳起縣縣委書記馮振東宣佈:從今年秋季起,全縣要將免費教育的範圍由城鄉9年義務教育擴大到12年義務教育,將高中教育納入免費範圍。繼珠海市此前宣佈實施12年教育免費後,革命老區吳起縣的這一舉措,再次引起轟動。馮振東説,財政收入多了,就讓老百姓更多享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
珠海、吳起等地在教育方面的變革,是全國教育變革的一個縮影。在過去的幾年,讓每一個人享受公平教育,成為趨勢和潮流。在部分地區實行“兩免一補”政策的基礎上,今年又在全國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的師範生也實行免費教育政策。
“近幾年來,黨和政府出臺了許多親民務實的政策,給老百姓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家二月河説,“我今年到廣東、山東、遼寧等地走了一圈。不是説我們工作都做得很好了,但所到之處,感到天在變藍,雲在變白,水在變清,空氣在變新鮮,人們都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
國強之道在富民。2006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連續四年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保持6.2%的增長速度,今年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3.3%,創1995年以來同期最高。與此同時,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在增強。2006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比2002年翻了一番,在世界的位次相繼超過英法兩國,躍居第四。
資料圖片:2006年西藏近4.7萬戶農牧民搬進新居 這是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東嘎鎮農民新村一角(11月9日攝)。 據有關部門介紹,截至10月底,西藏自治區2006年已完成46994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及搬遷工作。其中農房改造26220戶、遊牧定居9574戶、扶貧搬遷6116戶、"興邊富民"4354戶、地方病搬遷730戶。農牧民新居實現了人畜分開、改水改廁,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新實踐、新體會: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遲疑地去改,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又好又快地發展,是時代對中國發出的呼喚。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與實踐,是中國對時代呼喚作出的響亮回應。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繼承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胡錦濤總書記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做出精闢概括。
認識源於實踐並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科學發展觀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理論。”中央黨校研究室趙傑博士説,“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科學發展觀也是對以往一些教訓的反思、理念的校正並不斷提升的過程。”
加快發展農村公共衛生事業,健全城鄉公共衛生體系,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源於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的警醒與奮起。黨中央、國務院帶領全國人民奪得抗擊非典鬥爭的勝利後,一場彌補城鄉鴻溝、補齊社會短腿的統籌發展戰役,隨即在全國展開。
到2005年末,全國1410個縣級和250個省、市(地)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形成有效應對重大疫情的公共衛生網絡體系。目前農村衛生基礎設施絕大部分得到改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網絡正在形成,村醫院和村衛生室建設進入實施階段。
新實踐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引領新發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新政策、新措施陸續出臺。
2003年以來,江蘇開始實施惠及農村千家萬戶的農村改水、草危房改造、農村公路建設等“五件實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2006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42:1。
從2004年到2007年,中央連續下發四個“一號文件”,從促進農村增收到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從新農村建設到建設現代農業,給億萬農民帶來實惠並受到農民衷心擁護的支農政策,不斷得以完善和強化。
“武漢在哪?”武漢市市長李憲生的經典之問,引起極大關注,他多次在全國兩會上談中部崛起。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憲生説,2006年中央出臺關於促進中部崛起的意見,2007年又決定在中部六省比照實施東北振興和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中部崛起戰略正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向縱深推進。
事實也正是這樣,統籌區域發展的東部跨越、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呈競相發展之勢,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不斷到位,中部、西部、東北迎難而上,發展勢頭強勁。
9月23日,國家環保總局宣佈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河南週口市、陜西渭南市、山西襄汾縣等5個“流域限批”地區即日解禁。同時,蚌埠市、巢湖市、白銀市等8個市、縣、園區整改尚未到位,繼續維持限批。
今年1月起開始實施的“區域限批”“流域限批”被稱為環保執法的“殺手锏”。糾正部分行業過熱、淘汰落後生産能力,遏制高能耗、高污染産業,進一步推進節能降耗,是新一輪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也是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推進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力措施。
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産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
當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成為指導發展的不二法則後,一切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改善百姓生活,有利於維護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適時適事出臺了。
總理為農民熊德明討薪的個案,很快演化為全國性的農民工權益保護行動,從關心農民工的培訓、就業、就醫,到農民工子女的就學、留守兒童的教育等,都成為各地施政的大事。
當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成為社會熱點時,與此相關的政策相繼出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成為各級政府強力推進的工作安排。
“這幾年最大體會是,政策的出臺都圍繞改善民生。”河南南陽市委書記黃興維説,“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許多事情可以講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但對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去解決,就沒有理由。”
資料圖片:寧夏吳忠馬蓮渠鄉養牛戶在查看奶牛標牌(9月24日攝)。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從十六大到十七大經濟社會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六: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報告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從統籌城鄉發展出發,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進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發展階段。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五年增加1111元。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使命、新作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戰略機遇期的關鍵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在實踐中加快推進
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事實上,在2006年,這一指標已經從2002年的1000美元跨入2000美元的平臺。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這意味著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起點意味著開始,起點意味著希望。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果20年是戰略機遇期,那麼十七大以後的五年,將是戰略機遇期的關鍵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這裡的關鍵在於,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緊緊抓住和充分用好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黃金髮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相互交織,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體制機制性矛盾將更為突出,制約發展的瓶頸更為尖銳。對照科學發展,差距依然存在,不和諧因素亟待消除。
“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有兩道難題需要破解。”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道興説,一是如何既嚴守耕地紅線,又開拓工業化、城市化用地新空間?二是如何化解流動性過剩難題,引導龐大的資金投向教育衛生等社會薄弱環節?
“我們打心眼裏感謝黨的富民惠民政策。”河南鞏義市康店鎮焦灣村黨支部書記謝老虎説,“但是各項種糧補貼還有糧價的上漲,趕不上化肥農藥、農用灌溉水電價格的上漲。希望中央給的好處不要讓漲價抵消了。”
1200平方米的新病房即將投入使用,醫院條件大為改善,甘肅通渭縣馬營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陳傑又有“心病”:除了國債資金,建樓幾十萬元窟窿啥時候能補齊?他説,國家近年來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明顯增多,但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來講,設施、人才、設備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一些基層環保執法出現怪現象,環保局長頂得住就站不住,嚴格執法與保官位成了矛盾。黃河、淮河等流域水質污染日趨嚴峻,“環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各自為政的現狀依舊。改革進入深水區,不改變體制機制,科學發展就無法落到實處。
新的使命催生新的動力,新的期盼呼喚新的作為。
中央黨校研究室趙傑博士説,深入貫穿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加快科學有效的幹部績效考核體系建設,它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套幹部績效考評體系,至少要解決好四個問題,一是“為誰創造政績”,政績為民而不是其他;二是“創什麼樣的政績”,政績以人為本,符合科學發展要求;三是“靠什麼創政績”,轉變作風,實事求是;四是“誰來評價政績”,以人民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對政績的評價標準,不唯上,只唯民。
科學發展觀帶來百姓認可的政績,正確的政績觀保障科學發展落到實處。
潮流浩蕩,百帆競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責編:王玉西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