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感受大慶人的“自豪”之情

 

CCTV.com  2007年09月24日 15:54  來源: CCTV.com  
專題:百年大慶油田,為祖國加油!

  

 

1205隊是最能感受“大慶精神”的地方之一

 

CCTV.com消息(記者多國麗):大慶是一座特徵明顯的城市,因為無論你漫步在大街上,還是驅車經過郊外,那一座座像巨獸一樣矗立著的,不知疲憊運轉著的“磕頭機”都會時刻提醒你,這就是大慶,一座因石油而生的城市。

 

但這只是大慶給人最初的視覺衝擊,記者想要尋找的,是在這座城市裏面,除了那源源不斷地,滾燙的石油,還蘊藏了什麼力量使它作為某種精神的象徵傳承到今天。

 

九月的一個早晨,當記者坐在開往大慶的火車上,看著目的地越來越近,“磕頭機”點綴著的原野越來越空闊,內心也仿佛有一列轟隆隆前行的火車那樣激動,不寧。揭示答案的地點,就在前方。

 

歷史上的大慶是什麼樣子的,一篇發表于1964年的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用浪漫與熱情的筆調向我們描述了發生在大慶油田上的一個個片段──

 

建設者在茫茫的大地上,在被丟棄的牛棚馬廄裏住宿辦公,找不到牛棚馬廄的夜晚乾脆往野外大地上一躺;

 

條件雖艱苦,但他們在篝火前學習毛澤東“兩論”的勁頭卻不減;

 

鑽井機到了,起重設備還沒到,“鐵人”王進喜帶領工人人拉肩抗把六十多噸的設備從火車上卸了下來;

 

工程技術人員奔波萬里為的是找到一個合理的科學參數,送走多少個不眠之夜為的是算準一個技術數據;

 

為工人們修鞋的工作並不小,“修鞋匠”把這當做“革命工作”……在文中,作者把“大慶精神”歸納為,“心甘情願吃大苦,耐大勞,臨危不懼,必要時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

 

自從這篇通訊後,一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學習大慶精神的活動在全國展開了。

 

但是,這是過去的,已經成為一個符號的大慶,現在的大慶,又是什麼樣的呢?

 

 

在工地,記者看到了身上全是污泥的工人們。“臟的衣服也不一定每天都洗,第二天又接著穿上。我們都習慣了。”一位正在搬運管道的工人笑呵呵地對記者説。

 

在四天的採訪中,大慶油田的領導、基層一線代表、政工幹部代表、科技人員代表、先進模範代表都熱情地參與進記者的採訪中。在與他們的談話中,給記者最為直觀的感受是什麼呢?他們給記者一個強烈的印像是,他們在這一集體中,充滿著自豪。

 

高層領導用“大視野”來看大慶。大慶油田石油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曾玉康説,“大慶人始終有一種對國家高度負責,為民族爭氣的責任心。”一次創業的時候,他們為國家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到今天,雖然時代不一樣了,但維護國家能源安全與國際地位的責任沒有變。”

 

大慶石油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姜萬春説,“我們是國有企業,不僅要履行企業追求價值、追求責任的單純責任,更重要的是還要實現黨和國家賦予國有企業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大慶各個領域的代表們用“小事”打動人。鑽探集團鑽井一公司總工程師張書瑞1986年大學畢業就分到了油田,他説,這是“很幸運的一件事”。剛到公司沒兩年,領導就讓他承擔了重大項目,並在1994年被破格提拔為高級工程師。

 

第四採油廠總地質師閆亞茹同其他員工一樣,第一天來到大慶油田接觸到的不是實際工作,而是做培訓,了解這個企業的歷史與文化,“我了解到這些以後,感到很自豪。”而對於大慶所提出的“百年油田”的戰略,“讓我們非常振奮。”

 

已經退休的員工代表孫寶范在六十年代曾經是石油文工團的團員,曾經跟著王進喜體驗過兩年生活。他説,當時光是記素材他就記了10個日記本。對“鐵人精神”的熱愛伴隨了他的一生,即使退了休他也要“發揮餘熱”,為青年人與幹部講講當年的大慶。4年的時間,他做過的講座已經有一百多場。

 

……

 

在大慶油田的“現場”,永遠都能找到最鮮活的新聞素材

 

不過,要看真正的大慶是怎麼樣的,還是應該到“現場”中去看。

 

初看上去,採油49隊是一個普通的採訪點,看看多媒體介紹,參觀榮譽室,僅此而已。但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到一些很有趣的小細節──辦公室與會議室裏的電燈開關與暖氣開關都用緞子包裹了起來,像是穿上了漂亮的“小外衣”。

 

49隊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為了讓環境看上去美觀些。記者打趣地問他,是因為有記者要來參觀嗎?他不好意思笑笑,説,這些是去年就做的了。

 

這樣的小細節不是49隊獨有的。大慶油田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昆就提到,“廣大職工幹部都對我們的家園傾注了親情。”比如説,像給電燈與暖氣開關的做法一樣,冬天,有職工用毛線給辦公室的門把手鉤成一件衣服,這樣用手拉門時就不會感到涼;端午節的時候;物業公司的職工起大早採來艾蒿,繫上小荷包給每家每戶都挂一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大慶是一座時刻在“記憶”的城市,光是大型紀念館與博物館,記者在一下午就參觀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石油技術博物館、大慶油田陳列館等等。不僅如此,記者還看到,在幾個基層採訪點中,無論是第一採油廠第三油礦中十六聯合站、鋼鐵1205鑽井隊還是供水公司西水源、採油49隊,都建有自己的榮譽室。在每個榮譽室裏參觀,就像是在讀一段光輝的歷史。

 

1205隊的榮譽室很特別,因為它是隨這個鑽井隊的遷移而移動的。隊長胡志強説,“今年鑽井隊已經搬了四次了,我們到哪,榮譽室就到哪。”説起這個隊的歷史,確實有它值得自豪的地方,因為它曾經是王進喜帶過的隊伍。

 

 

在1205隊的這間房子裏,記錄著這支隊伍的光榮傳統

 

記者來到1205隊採訪的這一天,正趕上鑽井隊又一次搬遷,不過這次搬遷的距離很短──把井架往前挪動七米。在工地,記者看到了身上全是污泥的工人們。“臟的衣服也不一定每天都洗,第二天又接著穿上。我們都習慣了。”一位正在搬運管道的工人笑呵呵地對記者説。

 

1205隊的副隊長趙明濤是還清楚地記得這樣一個時間,2003825日下午4點半,“我從齊齊哈爾大學畢業,很幸運地被分到了1205隊。”“幸運”二字,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時常能從大慶人口中聽到。

 

他在1205隊上的第一堂課是傳統教育課。上了這堂課,他就産生了“腳踏實地,走鐵人走的路”的想法。現在,他的這個想法仍然沒有改變,他乾脆地告訴記者,“想在這裡一直幹下去!”因為1205隊是一個“團結,和睦的集體,同事之間互相幫助,大家搶著幹活。在這裡有一種自豪感!”

 

技術員王迎春給記者講到過這樣的事例。在隊裏幹了5年的發電工於傑就要離開1205隊了,最後一次在1205隊下班後卻躲在房間裏死活不肯把工作服脫下來。最後沒辦法,同事把他摁住,硬是把工作服給脫了下來。

 

“于傑對這個隊的感情的太深厚,捨不得離開。”王迎春説。當時,隊友們都哭了。

 

大慶油田中流傳著許多這樣感人的故事,這只是其中一個。

 

在大慶石油技術博物館,記者看到這樣的一段話──截至20061231日,大慶油田已累計生産原油19.09億噸,相當於26個十三陵水庫的蓄水量,用60噸的油罐車裝滿可以繞赤道10圈;截至20061231日,大慶油田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格1.3萬多億,可以修建20個三峽大壩,舉辦70個雅典奧運會……。

 

看著這些數字,就能夠知道大慶人因什麼而自豪了。

 

 

責編:多國麗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