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09:26 來源:市場報
專題:科學發展 共建和諧
如果説前兩年開始進入産業轉型期的東部經濟,經歷的只是由資源約束帶來的“成長的煩惱”,而如今,一種範圍更廣、程度更深、包含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倒逼”因素,已經讓“煩惱”轉成“痛”。
浦東成為帶動東部新跨越的火車頭
這種“痛”是一種“鳳凰涅 ”前的“浴火之痛”,也是脫胎換骨前的“陣痛”。
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代表的東部經濟還在高速發展。以長三角為例,今年上半年,江蘇、浙江、上海三地經濟依舊保持12%到15%之間的增速。不過,增長背後的信息令人亦喜亦憂:
三省市上半年的統計報告顯示,長三角的經濟運行開始呈現出“可持續率先發展”的趨勢。如投資拉動型增長方式初現改變跡象;“有效投資”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導向,工業企業效益回升;自主創新投入逐步增加等等。
然而,與之共存共生的節能降耗、環境污染等約束性指標短期內難以實現。同時,生産陷入高成本、經濟重化工業階段性特徵帶來的環境壓力、資源能源需求難以下降,諸多導致經濟增長“難以為繼”的矛盾進一步暴露。
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GDP超萬億、成為我國第四個“萬億富省”後舉行的一次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深切表露對資源消耗型和低成本擴張型高增長的憂慮。“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浙江目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為特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浙江省委作出浙江經濟“騰籠換鳥”的決策,全面實施産業轉型。
長期研究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浙江大學教授沈滿洪認為,“轉型之痛”是轉型期矛盾的集中表現,也是順利完成轉型必須付出的代價。他認為,中國尤其是東部的工業化進程高度濃縮,以浙江為例,人均GDP從1000美元增長到3000美元,總共才經歷10年時間,與此相對應,發達國家經歷這一過程,少如日本為50年,多如德國和加拿大為80年。
在東部的工業化起步階段,走的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村工業化道路,而這種星羅棋佈式的工業化模式使得污染源分佈甚廣,很難集中治理。近年來,東部的産業結構開始向污染較重的重化工業轉型,據浙江省經貿委公佈的資料顯示,浙江省的重化工業增長速度連續6年高於輕工業,從2003年開始,重工業産值已經超過輕工業産值。統計顯示,在長三角16城市中,選擇石化産業作為重點發展産業的有9個城市。
資源消耗型的工業體系必然産生大量污染物,即便是經過達標處理的污染物,大量企業集中排放形成疊加效應,加上一些企業偷排漏排,已經使環境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而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鼓勵資源節約和控制污染排放的市場機制尚未形成。
今年年初,浙江省環保局公佈了首批28家環保不良信用企業,人們驚奇地發現,這28家企業中,有13家為污水處理企業,治污企業竟成了新的污染源。大量未經處理的高濃度污水直接進入污水處理廠,而污水處理廠為節省成本,污水未處理達標就排入公共水域,造成新的污染。如果一個區域加大企業的環保成本,在其他地區的企業還不需要承擔此類成本的前提下,勢必産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
這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率先轉型的東部不得不承受的痛楚。但願正在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的中西部能夠實現“綠色”增長,若干年後不必再承受如此沉重的“轉型之痛”。(柴驥程 姚玉潔 崔軍強)
責編:何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