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軍旗飄揚》專欄
談及人民軍隊的豐功偉績,我們往往會説出一長串激蕩人心的歷史事件:南昌起義、蘇區鬥爭、萬里長征、驅逐日寇、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兩彈一星、抗洪救災、抗擊非典、載人航天……它們無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除了有形的軍事活動之外,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在80年風雨征程中所培植出的許多光榮傳統和崇高精神,同樣彪炳史冊、光耀韆鞦。這些精神,源於中華民族之魂,卻又不斷強健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筋骨與體魄,為其巍然屹立於世界提供了不竭的力量之源。
人民軍隊誕生80年來,肩負重任,屢創輝煌。
人民軍隊誕生80年來,英傑輩出,群星閃耀。
輝煌的成就,折射的是精神;英傑的作為,展現的是精神。80年來,人民軍隊在其走過的不平凡歷程中,矗立起了一座座高聳入雲的精神豐碑。它們使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不斷富足,使社會發展充滿了勃勃生機。在這些精神的滋養與激勵下,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奮發有為、勵志圖強,推動著中華民族以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姿態走向偉大復興。
面對強敵敢“亮劍”
我軍大剛大勇的戰鬥精神,是振奮民族士氣的沖天號角,是中華民族不甘屈辱、自強不息品質的集中體現與昇華
2005年,一部展示我軍英雄主義氣概的電視連續劇《亮劍》,看得多少人熱血沸騰、激情飛揚。一時間,一個叫“李雲龍”的中國軍人,成為人們心目中頂天立地的英雄。
在此前後,《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等軍事題材劇也是火爆熒屏。劇中主人公“石光榮”、“姜大牙”的故事,同樣引發熱議。
“李雲龍”們靠什麼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揪住了大家的心?靠的就是一股子為國家為人民敢打敢拼的血氣。面對來勢洶洶的強敵,他們不信邪、不服軟,充滿了一腔與敵血戰到底的豪情與勇氣。即便血濺七尺也要拔劍而出、拼個你死我活。這就是我軍的“亮劍”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向來有著不甘屈辱、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近代以來卻因內憂外患而屢屢受辱。可以想見,在經歷了長時期列強欺淩、軍閥混戰所帶來的苦難之後,人民軍隊表現出的大智大勇的“亮劍”精神,對振奮民族士氣是何其珍貴。
誕生於血雨腥風中的人民軍隊,為實現工農大眾的利益,註定要經歷一場場大戰、惡戰的考驗。從蘇區反“圍剿”到被迫踏上萬里長征,從三軍會師西北到開赴抗戰前線,從保衛延安到三大戰役,我軍指戰員冒著槍林彈雨一路走來,多少勇士在衝鋒陷陣中流血犧牲?多少身軀在悲壯倒下的那一刻化為了不朽的雕塑?
這是抗戰期間人民軍隊一次震撼人心的“亮劍”行動:1943年3月18日,日軍3000多人在淮海沿岸進行“大掃蕩”。我新四軍3師19團四連的82名官兵,在淮陰東北40公里的劉老莊與敵展開激戰。從拂曉到黃昏,日軍發動了5次衝鋒,除留下200多具屍體,帶走300多名傷兵外,未能前進寸步。惱羞成怒的日寇集中炮火,向四連陣地整整轟擊了5個多小時。官兵們彈盡糧絕後,與敵拼起刺刀,終因力量懸殊而全部殉國。82勇士氣吞山河的壯舉,激發了劉老莊人民的抗戰熱情,母送子、妻送郎,上級很快挑選出82名優秀青年重組四連。
一支浴火重生、鐵骨錚錚的隊伍,隨即又走向了抗日前線!
在人民軍隊80年漫漫征程中,多少人多少事、多少豪情多少壯舉,就這樣一次次成為了振奮人心的衝鋒號角!
使命引領前進路
我軍官兵對所擔負的神聖使命,從來都是“忠心”加“盡心”,在履職盡責中一次次寫就輝煌篇章,不斷為軍旗增添新的風采
使命高於天,責任重如山。回望我軍80年的歷史,強烈的使命意識,始終是牽引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一根紅線。
巍巍井岡,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何以能燃起燎原之勢?就是因為工農武裝對革命前途充滿堅定信念,勇於承擔起推翻反動政權的重任。長征路上,紅軍歷經千難萬險,何以能勝利到達陜北?就是因為官兵們心懷救國救民于水火的崇高理想。抗戰前沿,八路軍和新四軍等實力弱小的人民武裝,何以敢與兇猛殘暴的日寇血戰?就是因為他們肩負著捍衛民族尊嚴、維護民族獨立的使命。朝鮮戰場,裝備落後的志願軍官兵,何以敢同氣焰囂張的美軍較量?就是因為他們承擔著保家衛國的重托……
崇尚使命,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不甘沉淪的民族所固有的精神稟性。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使命”二字自古就蘊涵著神聖而厚重的意味。“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使命在肩,萬死不辭。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曆盡磨難,清末林則徐虎門禁煙忍辱負重,他們無不因殫精竭慮完成使命而名垂青史。
人民軍隊在履行自己所擔負的使命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把使命高高舉過頭頂的英雄模範。長征途中,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為確保部隊順利前進,在攻打遵義的戰鬥中匍匐到城下觀察地形,不幸中彈犧牲。抗戰時期,為給前方將士生産彈藥武器,我軍兵工事業的開拓者吳運鐸堅守充滿風險的崗位,為此而失去了左手、左眼,右腿致殘,做了20余次手術後體內還留有幾十塊彈片。朝鮮391高地,志願軍戰士邱少雲執行潛伏任務時,寧肯被烈火燒死也一動不動,被稱作“為整體、為勝利而自我犧牲的偉大戰士”。
在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和軍事鬥爭準備的偉大實踐中,我軍官兵牢記使命、盡職盡責,為軍旗不斷增添新的風采。“導彈司令”楊業功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生前為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員的楊業功,畢生奮鬥鑄“神劍”,把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看得重於一切。為不負使命,他疾病纏身卻不顧個人安危,&&鑽密林、闖戈壁、查陣地、攻難關,即便生命走到了盡頭,仍唸唸不忘部隊建設。“何日請纓提銳旅,決戰決勝伏強魔。”楊業功鞠躬盡瘁謀打贏的精神,令人聞之無不動容。他當選“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既讓人們看到人民軍隊忠於使命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不斷光大,也讓人們看到中華民族崇尚使命的精神在代代相傳。
勁旅一路多磨難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中,我軍培養出了吃大苦、耐大勞的過硬作風,把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推到了極致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
有人説這是詩句,有人説這是箴言,有人説這是口號,還有人乾脆説這是一句“老話”。
不管是什麼説法,在紅軍長征塵埃落定7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時常會聽到這句話。各行各業的人們,面對艱難困苦時,總會想到二萬五千里長征,總會情不自禁地用紅軍在長征中吃過的“大苦”來鞭策和激勵自己。
始於1934年10月、持續了整整兩年的長征,不僅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場悲壯而輝煌的戰略行動,而且是世界軍事史中無與倫比的壯舉。紅軍官兵與天鬥、與山水鬥、與前堵後追之敵鬥、與生理極限鬥,在漫漫征途中遭遇千難萬險,遍嘗世間困苦。爬雪山、過草地、越天塹、吃草根、啃樹皮、住草窩……凡此種種苦難,沒有非凡的吃苦精神,是斷然走不到盡頭的。一名老紅軍在晚年接受採訪時這樣説:“紅軍長征,就是一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進行曲。”
作為紅軍傳人,我軍官兵在長征結束後的歲月裏,一如既往地保持著敢吃苦、能吃苦的革命傳統。惡劣的條件、艱苦的環境,從來都動搖不了我軍官兵敢打必勝的信念,從來都阻擋不住我軍官兵鏗鏘有力的步伐。
1958年8月,隨著黨中央一聲令下,我軍一支隊伍西出陽關,一直開到“死亡之海”羅布泊,參與鑄造民族“核盾牌”的神聖任務。望著身邊盛開的藍瑩瑩的馬蘭花,官兵們對其頑強的生命力感慨萬分,遂把這兒稱作馬蘭基地。而他們自己,很快就像馬蘭花一樣,頑強地在荒漠上紮下根來。羅布泊環境本來就很苦,當時又趕上了我國連續幾年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物資極為匱乏,官兵們住地窩子,抽榆葉煙,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但是,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兩彈一星”相繼從沙漠深處升起,共和國的鋼鐵大廈因此而變得更為堅固。
我軍官兵特別能吃苦的作風,從根本上講,是對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精神的傳承與昇華。中華民族的歷史寫滿了輝煌,但也曆盡滄桑、頻遭劫難。大災大難,既給我們的民族發展造成了沉重傷害,同時也鑄就了華夏子孫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對磨礪民族意志、錘煉民族毅力尤為重要。中華民族正是在飽嘗磨難中一次次由衰而興、轉危為安,歷萬古而薪火未絕。人民軍隊正是在歷經困苦中不斷發展、不斷壯大,成為一支享譽世界的勁旅。
責編:趙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