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06日 23:17 來源:內蒙古晨報
內蒙古晨報報道(記者 王國柱)福生莊鐵路養路工區創造了58年來的奇跡,話常在耳邊,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感受在這裡才有最深刻的體會。
福生莊鐵路養路工區坐落在京包鐵路線571公里處的臥佛山腳下,是呼和浩特鐵路局集寧工務段管內的一個一線生産班組。該工區管轄的26公里鐵路線是京包鐵路的“虎口”要隘。線路九曲十八彎,最大坡度9.0‰,600米以下的曲線有16處,最小曲線半徑374米,最差了望條件不足百米,60公斤/米淬火鋼軌使用壽命不足其他地段的1/4。可福生莊養路人卻在“虎口”創造了工區組建至今58年安全生産無事故的紀錄,這也是全國鐵路幹線養路工區的第一紀錄。一個僅有33人的小班組榮獲鐵道部先進集體、火車頭獎盃、全國“模範職工小家”等400多項榮譽。
★福生莊不容沒規矩的人
到過福生莊養路工區的人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福生莊不違章,違章就不是福生莊。看似樸素的語言卻道出了一個道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福生莊的線路基礎差,一旦出現病態,其惡化速度非常之快。面對行車安全的巨大壓力,福生莊人靠的是執行規章不走樣的嚴謹精神,靠的是一點都不差、差一點都不行的較真態度。
生命線上不跌跤,是幾代人嚴管理的結果。上世紀50年代初,老段長張振舉經常回福生莊這個“家”。一次他來工區檢查,恰巧是其弟張四娃巡道。張段長獨自一人蹲在小山頭,觀察弟弟的巡道程序。在下午召開的小結會上,張段長宣佈:“巡道二等工張四娃,即日起降為四等工。”面對眾人的疑惑,他説:“身為段長的兄弟,就敢在巡道中唱小曲、扭秧歌?福生莊不容沒規矩的人!”時隔半個世紀,這種血脈依然延續。1993年春天,班長田永福帶領7名職工,坐客車到義豐站作小補修。到現場後,發現沒帶作業標。怎麼辦呢?“作業標沒帶,小修活還得幹,防護員精心點吧!”話一説完,安全員王彬不幹啦:“忘帶作業標是一錯,沒有施工標誌上道就是錯上加錯!”幾個職工也説班長:你要求大家不走樣,咋&&違反紀律?班長自知理虧,就扛起工具,領著大家步行6公里走回工區。在小結會上,職工們不依不饒,直到班長作出深刻檢查,保證今後不犯類似錯誤後,大家才善罷干休。
★1435毫米就是標準
安全接力不掉棒,靠的是敢較真的作風。福生莊養路工區有個約定俗成的説法:如果有人問我在那裏工作,我就告訴他在1435研究所!1435單位是毫米,是兩根鋼軌間的標準距離。工人們樂觀地稱工區是“1435研究所”,自己研究的就是如何永遠讓鋼軌保持1435毫米延伸,一點點偏差都不能有。每天上班,養路工們就是沿著26公里線路認真巡查,仔細查看25760根軌枕,每一根鋼軌、螺栓都有他們的手印和汗漬。前年春季,班長趙軍帶領6名職工進行改道作業。由於維修量大、任務緊急,連續幾天的搶修使大夥筋疲力盡。因此,出現了扣件緊固不到位,不松螺母涂油的現象。工長鄭雲典回檢中看出問題,並當眾批評班長。趙軍伸開磨出血泡的雙手,委屈地説:“累成這個樣子,你還罵我們!”鄭工長雙眼冒火:“累了,可以不幹!為啥要唬弄作假?你懂不懂作業標準?”福生莊養路人的體會是,養路工具哪一件也有七八斤重,幹哪一樣力氣活兒也要能扛起百八十斤,可是幹活的標準卻要精確到毫米,標準軌距1435毫米就是工作的最高標準。什麼都能變,惟獨這一條不能變。
★“不走樣”是傳統
歷史追溯到1948年8月21日,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隊伍接收了飽經戰亂後千瘡百孔的京包鐵路線,福生莊養路工區安全生産58週年的第一天就從這裡開始記載。新中國第一代養路工在第一任支部書記李殿全帶領下,天當被、地當床,風餐露宿?積極投入到當時線路恢復搶修工作中。據一些退休職工回憶:我們這些窮娃娃翻身做了主人,都打心眼裏感謝共産黨。當時的工資是巡道工每人每月30斤小米,運軌料是小推車,上線路提的是煤油燈,穿的是羊皮襖,用的是木道尺,全憑力氣幹活,一件背心穿一個月就被磨的全是窟窿。午飯常年在外吃,主食是窩頭,副食是白菜土豆和鹹菜,夏天渴了喝山泉,冬天渴了吃冰塊,可沒有一個人抱怨,大家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勁。憑著這股勁頭,這個不起眼的小工區一躍成為先進班組。從那時開始,共和國鐵路工人那種對黨和人民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對安全重於泰山的責任,逐漸凝聚成一種“不走樣”的精神,那就是:艱苦奮鬥、甘做道石的奉獻精神不走樣;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較真作風不走樣;苦練硬功、爭先創優的執著追求不走樣。
★三代人薪火相傳
星移斗轉,時光荏苒,“不走樣”精神伴隨著時代的腳步,一代一代薪火相傳,在大山腳下這個小小的工區生根開花。在福生莊養路工區子承父業的就有七八家。44歲的線路工張成龍是家裏第三代在福生莊養路的人。從懂事起,耳濡目染的張成龍就知道這兩條鋼軌在他們家比什麼都重要。
他常説,選擇幹養路工,就為跟爺爺、父親一樣,守護好這兩條鋼軌。當年爺爺病危時,父親正好是下午班巡道,本想請假陪老人,可爺爺睜開眼,往外揮揮手,老爺子説不出話來,可張成龍的父親卻明白,這是老人讓他上工去!父親含著淚走了,等下班回來時,爺爺已與世長辭。回想起這一段,父親總是對張成龍説他不後悔,那天他去巡道,是幫老人圓一個心願呀!58年來,他們維護的路段從上世紀50、60年代43公斤的輕型軌換成了現在清一色的60公斤無縫線路,列車通過速度從過去的低速慢行到現在的高速重載,可子一輩、父一輩那種對安全高度負責、對事業無比熱愛的工作激情在昇華。紮根邊疆獻青春,獻完青春獻子孫。歷任17位支部書記中有10人的家屬在福生莊落了戶,有8人在福生莊退休。今天,第四代養路人接過前輩手中的紅旗,義無反顧地把最好年華獻給了大山深處的兩根鋼軌,用無言的行動表示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把心留在福生莊
職工陳蘭鎖常年住在工區,是個老單身,他的終身大事牽掛著每個人。十幾年來,工友們托親拜友、四處奔波,為他尋找意中人。每次戀愛失敗,工友們都趕緊聯絡下一個,就這樣屢找屢敗,屢敗屢找。就這樣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冬天,終於在他37歲的時候找到了意中人。結婚那天,工友全都來了,家屬們也來了,大家貼喜字、放鞭炮、有説有笑,比過年還熱鬧。慶典儀式上新郎眼圈紅了,他什麼也沒説,只是給大家深深的鞠了一個躬,這時,在座的許多人都眼睛濕潤了,每一位職工都感到心裏熱乎乎的,都為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而高興。在福生莊養路工區,凡大事小事都由職工民管會決定,評選先進、獎金分配,件件事公開透明,職工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強了民主意識和對工班長的信任,進而轉化為一種互敬互愛、互幫互敬的和諧氛圍。
在福生莊工作過的人,把心永遠留在這裡,走出福生莊的人,時常忘不了回家看看。82歲的老班長藏守孝把火車轟鳴聲當成了催眠曲。他老伴李秀英講,老藏睡覺有毛病,火車轟隆聲越大,他呼嚕越響,長時間聽不到火車聲音,他準會坐起來:“咋?沒動靜啦?”直到又響起轟隆聲,那呼嚕就均勻了。養路工張鵬飛退休後捨不得離開工區,經常到工區義務幫忙守院。住在大城市的女兒20年來沒有一天不想接走他,他就是不肯走,一直守候到離開人世。按照他的遺囑,被安葬在了工區後面伏虎山的最高處,他想天天看到飛馳而過的列車,終身眷戀的工區。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