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泥腳書記”鄧平壽:心裏裝著百姓的事(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08:15 來源: 經濟日報

專題:公僕楷模鄧平壽

在虎城鎮,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鄧平壽的幾個綽號--“泥腳書記”、“草鞋書記”、“挎包書記”、“田坎書記”。這是他下鄉經常用的挎包,裏面裝的是他為村民服務菜單工具──桑剪、嫁接刀和蠶藥等。(攝影 新華網記者朱繼東)

鄧平壽的筆記本,裏面記滿了他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攝影 新華網記者朱繼東)

    在鄧平壽的剪貼本裏,夾著這樣幾篇文章:《為幹事者呼》、《幹事要勇於承擔責任》……

    要幹事,乾大事,一名鄉鎮黨委書記,該怎樣乾大事?

    鄧平壽心中暗暗盤算著。

    (一)

    “改革開放十幾年了,不讓老百姓富起來,我們就對不起他們哪!”這是鄧平壽時常挂在嘴邊的話。抓住機遇而不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因循守舊,正是新世紀基層幹部應該具備的理念。

    虎城鎮偏僻、落後、貧窮,但是不能因此怨天尤人,聽天由命。只拿到初中文憑的鄧平壽,下村處理完事情,還要挑燈學習。他的辦公桌旁,堆滿了書籍,涉及農業生産、近來出臺的政策法規等。

    眼界不斷開闊的鄧平壽認識到,充分發揮當地優勢是一條致富捷徑,而養蠶種桑和虎蜜柚,是當地人的傳家寶。漸漸地他理清了發展思路,“發展一條龍,壯大一根蟲”,讓老百姓更快擺脫貧困命運。“一條龍”即柚子帶,“一根蟲”則是指桑蠶。

    1991年春,蠶桑技術員鐘德榮被鄧平壽請去嫁接良桑。“要是我學會了嫁接,就能更好指導和幫助農民,那該多好啊。”看著鐘德榮嫻熟地嫁接桑樹,鄧平壽想。看到鄧平壽真心求教的樣子,鐘德榮收下了這個特殊的“徒弟”。

    削芽苞、削袋口、包紮。幾個小時的時間,鄧平壽學會了給桑樹嫁接。從那以後,他總是揣著桑剪和蠶藥,看到村民修桑操作不當,他就作示範。鄧平壽成了虎城鎮遠近聞名的桑蠶技術員。

    一次,鄧平壽聽説千丘村羅立德的3張蠶不吃食,正急得團團轉。他立即趕去,蹲在蠶房裏仔細觀察,最後確定蠶是輕微農藥中毒,他馬上從挎包裏掏出蠶藥救治。只花了半天工夫,蠶又恢復了吃食。後來,這3張蠶賣了1000多元。後來羅立德見到鄧平壽,伸出手拉住他:“這1000多塊錢是你幫我撿回來的!”

    梁平是“全國名柚之鄉”,虎蜜柚是梁平柚的一個品種。鄧平壽認為,種植虎蜜柚,對發展虎城經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他説:“虎城既然有這麼得天獨厚的資源和條件,我們不能等,必須抓住機遇,自己先動起來。”

    春天嫁接的時候,鄧平壽要去學習嫁接技術,“自己學會了,下村去指導才不會説外行話。”華中農大和縣裏的科技人員來了,他反復練習,不斷請教。每次下村時,他經常到已經栽了虎蜜柚的農家去看看,要找還沒栽虎蜜柚的群眾談心,説先栽先致富;有客人到虎城,他都要拿出幾個虎蜜柚招待,還要宣傳:“這虎蜜柚,不但樣子好看,而且味道好,化渣快,回味無窮,上市時,動作慢了還買不到!”

    現在,虎蜜柚不僅註冊了“貓兒寨”商標,還獲得了國家金獎,真正成為了虎城人民的“搖錢樹”;而蠶桑和虎蜜柚加在一起,每年為農民人均創收500元。

    (二)

    2000年,一塊紅磚成了鄧平壽挎包裏的“常客”。

    千丘村村民唐書權,從小殘疾,只有一條健全的腿。在鄧平壽鼓勵下,唐書權在鎮上開了一家理髮店,生意紅火。1997年4月,鄧平壽找到唐書權説,“虎城經濟要發展,收入要增加,必須有自己的支柱産業。你來辦企業吧,你行!”

    當唐書權決定要建頁巖磚廠時,鄧平壽便主動幫他選址,協調用地用電用水。建廠缺錢,鄧平壽找來鎮農村信用社主任,請求以街上房屋抵押貸款,還説,“他還不起的,我鄧平壽還!”第一窯磚出來,見慣了青磚的老百姓不接受紅磚。鄧平壽就到磚廠拿了一塊紅磚放進包裏,下村時客串推銷員,用青磚和紅磚作對撞實驗:瞧,兩塊磚對撞,青磚碎了紅磚沒碎。又算經濟賬:紅磚體積比青磚大,修同樣大小的房子,紅磚比青磚節約1萬塊磚,相當於節省了100多元!

    外地客商來了,鄧平壽同樣熱情週到。

    辦竹製品加工廠的何漓荔從網上看到虎城有百里竹海資源,就慕名從廣西趕來。聽説了這個消息,鄧平壽在短短10分鐘內就把相關人員召集起來,幫何漓荔想辦法。下午,就去看場地和竹木資源。何漓荔説:“真沒想到,穿著那麼樸實的一個人,辦起事來這樣風風火火。”

    2個月後,何漓荔就把資金引到虎城。

    他後來説道:“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鎮黨委書記,我們建工廠時怎麼鋪電路、怎麼徵地,他都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我們一定要把這個企業辦成西南最大的竹木企業,以慰鄧書記的在天之靈。”

    (三)

     經濟發展離不開教育,人民素質提高更離不開教育。

    “他是個好人!要是沒有他,我早就讀不成書了。”鄧平壽去世後,梁平縣紅旗中學高三學生王虎南一想起他,心裏就充滿了深深的懷念。

    19歲的王虎南,多年來與癱瘓在家的爺爺相依為命,一家人的生活靠他柔弱的雙肩支撐著。1999年9月,同村的孩子都上學了,可王虎南卻沒錢讀書。鄧平壽知道後,回到鎮裏專門為這個孩子召開會議,決定由鎮計生辦、民政辦、教育辦3個單位輪流負責王虎南每學期的學雜費,一直到他讀完初中。2004年8月,王虎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紅旗中學,鎮黨委、鎮政府決定,繼續幫助他完成學業。

    為了讓每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1998年,在鄧平壽發起和倡導下,虎城鎮有了自己的“希望工程”。每年,全鎮都要為貧困學生組織一次捐款,每到這個時候,鄧平壽總是第一個掏錢,而且每次都是他捐得最多。

    在改善辦學條件的工作中,鄧平壽總是把這樣一句話挂在嘴邊:“為教育辦事,我們願意。”盛夏的烈日,擋不住他的腳步;嚴冬的寒霜,動搖不了他的決心。是他,發展了教育;是他,托起了希望的太陽。

    2006年1月,鄧書記在虎城鎮中心醫院住院時把虎城鎮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劉志華叫來,研究新建八林村幼兒班的事。看著鄧書記打著吊針,臉色蒼白,劉志華再三跟他説,“鄧書記,等您出院了,我們再商量好不好?”“還再商量?你沒看到幼兒班教室的破爛嗎?你沒看到孩子們上學有多難嗎?不能再拖了!”他硬是在病床前敲定了新建八林村幼兒班的前期工作。

    1995年梁平“普九”以來,虎城全鎮適齡人口中無一人因家庭貧困而失學,每年學生入學率都為100%,還獲得了教育部頒發的“中華掃盲獎”。

    鄧平壽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虎城鎮工作這些年,雖然沒有把政績擺在街面上,但卻為這個偏遠山區小鎮的長遠發展打下深厚基礎。這種打底子的事情,不顯山不露水,但卻是那種要咬緊牙關努力的沉重活計。

    然而,正是付出了如此艱辛的努力,虎城鎮才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地區。去年,當地農民純收入比他1998年上任時,整整增長了一倍半。

     

責編:多國麗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