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瘋狂的石頭》讓香港影人重打精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8日 14:49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曾幾何時,東方好萊塢香港,近乎由盛轉衰; 越過香江,熱火朝天的大陸,風景這邊看好。讓我們沿著十年記憶的墻基,看兩地影視業界怎樣血脈相通?
進入[直通香港]>>

    CCTV.com消息(直通香港6月18日播出):點擊看視頻〉〉〉

北京華星影院

    從1982年《少林寺》的首創合拍到2006年《瘋狂的石頭》票房神話,到2006年第一次全球同步公映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再到我們期待中的《赤壁》,兩地的攜手之路從無到有從有到廣可謂歷經坎坷並漫長而遙遠。要達到雙贏,甚至要在世界影視顛峰上飄揚起中國的五星紅旗和紫金花紅旗,兩地影視人還需付出超凡的代價克服超常的困難,甚至還要時刻準備著迎接更加低迷時代的不期而至。

    2006年盛夏,北京華星影院的售票處,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奇怪現象:一位衣著普通的年輕小夥子花費千元,買下了當晚一整場的電影票,售票員想可能是他結婚包場吧,沒想到,這個小夥子竟然將票一一送給了影院門前的陌生人。那些陌生人看看手裏的票又看著那個小夥子,他們的眼神充滿了疑惑:這是怎麼回事?天上掉餡餅啦?

    詳細內容:

曾幾何時,東方好萊塢香港,近乎由盛轉衰

    正在一個個放映廳觀看上座率的華星影院總經理陸遙,得知這一消息後趕到了售票處。當陸遙趕來,那個小夥子已不見蹤影。雖然陸遙沒見著那個小夥子,但是他向售票處打聽了一下,得知那個小夥子包場的是已經播映了兩周的一部叫《瘋狂的石頭》的影片。

    路遙: “瘋狂的石頭”是去年6月27號在我們這裡正式上映的。這是小成本製作300萬的一個小片我們後來稱它三無産品,這個片子的現場氣氛非常好,很多的笑點。

    至今路遙回憶起當初那個小夥子的行為,還依然覺得非常奇特。一是,從未聽説過有看上去並不富裕的哪一個人,自己掏腰包請陌生人看電影,二是,那部從未大肆宣傳過的電影,居然會讓華星影院出現票房神話。

影片《黃飛鴻》系列

    這部低成本高回報的影片,以內地的詼諧方言為特色表現手法,向觀眾講述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偷盜故事。該片由中影集團、華納影業、中華橫店以及香港藝人劉德華四家聯合投資。因為作為香港藝人的劉德華是這部影片的最大投資商,又因為他曾投資香港本土電影收益微薄甚至陪本兒,所以,《瘋狂的石頭》為劉德華帶來意外收益的事實,極大地衝擊著香港影人。對於這一點,專門從事香港電影研究和教學的張希深有感觸。

    張希:內地的票房很振奮人心,所以香港電影人他忽然發現説,原來我們合拍片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益處,

    《瘋狂的石頭》讓有些屢敗屢戰卻屢戰屢敗的香港影人又打起了精神。那麼,2006年之前的香港影業經歷了一個怎樣掙扎的艱辛歷程呢?

    主持:有一部電影,許多人都應該記得,那就是上世紀80年代香港與內地的第一部合拍影片《少林寺》,這部影片成功敲開內地的影視大門。

    而誰都不曾想到,這一鼎盛局勢會遭遇空前致命的衝擊,無論香港本土産品還是兩地合拍産品,都開始急速轉衰。

    陸遙:它年産量從300部到了50部了,以後也別辦什麼金像獎,就跟台灣一樣沒落了。

    張希:我覺得對香港來説,它首先産生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恐慌,因為它覺得回歸對於它來説雖然我們提出了一國兩制,但是香港人對於港人治港目的性不是很明確,尤其他覺得在文化上你可能會限制我。

    主持:由此,港産片大量減産,票房連續下挫,同時,韓國等地外埠片商對港片採取抵制及壓價措施,賣埠價錢直線降低。美國片逐步抬頭,加之盜版猖獗,香港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那麼,除此之外,會不會還有別的原因促使香港電影走向衰落呢?

    張希: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造的這種局面。有一個香港非常著名的影評人,他早早就警告過香港電影製造業,他説,你們這種不顧一切只要速度不要質量這種方式,它總有一天會給你帶來惡果的。

    因急於求成而粗製濫造的上市影片很快讓觀眾膩味。一時間他們無力獨自打造精品也無法直根于本土,卻又不能眼看著曾排名世界電影第三的香港影業從此沉入冰河,於是,他們只得強打精神開始茫然尋求合作。

    陸遙:他們把主流市場放在海外,到內地合拍電影往往是取內地秀美的景色,這是最主要的目的,內地的演員也用的非常少。

    而與海外合作不久,香港影業因完全迎合海外而喪失了內地、喪失了香港本土那些寶貴的固定觀眾。他們為海外量身定做的影片在本地和內地發行,又因與本地和內地觀眾的口味不符而票房冷清。其結果是三方失寵而陷入再度低迷。這種低迷被各大媒體稱之為猝死。更令人絕望的是,曾被迫由電影改拍電視劇的香港導演們,在拍了幾部電視劇之後,又不得不停機歇業,因為此時的香港電視劇也已慘狀疊起。這樣,就出現了令那些曾蜚聲國際影壇的香港大牌導演和演員們自己都不曾預料的現象。

    陸遙:因為沒有戲拍電視劇也不行了,轉行很厲害,有些個導演有些個演員,就搭上了一些內地製片公司和導演的線,能夠在他們的電影裏尤其是馮小剛、張藝謀這些個電影裏做一些配角演員。我們寧願去請香港演員到攝製組來做我們的主打演員,我問他為什麼,他説片酬還低,低過我們內地演員。

    於是,一批香港影人只得遠赴好萊塢。而他們進軍好萊塢最大的希望就是,儘快掌握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成功模式。其結果是,好萊塢卻利用香港影人改造了自己電影的打鬥模式並大獲成功,而當香港影人醒悟美國的電影模式並不適合香港本土又打道回港後,香港影人已滿心疲憊滿心悲愴。香港的電影和電視劇這兩大姊妹藝術,已由陣痛走到了生死極地。香港影視,誰人拯救!?

    久經動蕩的香港影人從好萊塢返回香港後,大部分人沒有再盲目出走,而是留守本土閉門思過。並在向外發出求救吶喊的同時也開始自救。

    陸遙:香港電影人為了挽救自己的命運,香港有九個行業團體、導演協會、演員工會共九個成立了電影總匯,推選了吳思遠先生為會長,他們不斷去香港特區政府,要求政府重視電影文化。

    面對影視業界的處境和要求,香港特區政府做了大量拯救性工作,政府的關懷讓香港影人稍有振作。在歷經短暫的閉門思過與多方溝通之後,他們發現並承認自己犯下了一個最不該犯的大錯那就是:曾多次與內地合作卻始終沒有好好開發和利用內地市場,其實內地才是他們能真正淘到金子的最大地盤。而意識到這一點,竟消耗了這麼多年的時間和心血。

    陸遙:過去他們把主流市場放在海外,到內地合拍電影往往是取內地秀美的景色。海外的票房基本沒有台灣的主市場,在新馬泰的主市場也已經沒有了,香港電影自己的本土電影也消亡的很厲害。從合拍到現在起碼有一二十年的歷史,作為他們來説也是對主流市場認識一個過程,

    經過了由盛轉衰的徹骨洗禮之後他們發現:就在香港電影日漸衰落的過程中,內地影片的票房卻保持著穩中有升的勢頭,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鞏俐、張紀中等一大批堪稱傑出的內地影人風起雲涌,他們從不粗製濫造並每出一部影片都會取得較好的票房和口碑。他們感到了內地人的嚴謹與魅力,他們想,如果能與內地那些實力派影人誠摯合作,一定能打造出兩地票房都不錯並能衝擊世界影視顛峰的經典之作,那麼。為什麼不與一母同胞的內地人進行真正的全面而持久的合作呢?

    而就在他們北望神州並準備以浩蕩之勢向北方奔去的時候,一個讓他們更為欣喜的消息從北方傳來。

    陸遙: 2004年有一個CEPA協議的推出,就對振興香港電影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那裏面就規定了香港電影就不作為這個海外進口片,也作為國産片可以在內地上映,也作為內地國産片的指標統計它的票房指數了,所以每年我們所看到的廣電總局公佈的票房裏面,把港産片列入是國産片行列,那麼這樣的話就對香港電影從業人員多了一個市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希:我們非常需要香港電影的互動和參與。

    陸遙:所以香港電影把主市場轉入了內地這是一個變化。

    把主流市場轉向內地,正如香港導演王家衛所言“香港電影的第二春已經來臨”。而讓人驚嘆的是,與此同時,香港電視劇也已柳暗花明。於是,香港的電影與電視劇又雙雙正裝步入他們曾多次光顧而又多次放棄的內地神州。

    陸遙:過去香港電影人對內地的文化知之甚少,我覺得這幾年他們也會拍得有滋有味,隨著內地對香港的進一步放寬我們的政策,更多的香港電影人和資金進入大陸,我們內地電影也走出去,這方面的融合會越來越緊密。

    CEPA以及內地同行的擁抱,將香港影視從頹喪中拯救了出來。然而,當香港影人謹慎地在內地播種等待秋收之際,一個個意想不到的新老難題又接踵而至。再度牽手內地又再度惶惑不安的香港影人,究竟該如何是好?

    主持:CEPA實施以後,兩地進入了空前規模的合作時期。其合作方式千姿百態。內地呈現出了許多從未有過的令香港敬佩的創作景象,香港也呈現出了一些令內地驚嘆的攝製法寶。

    陸遙:香港電影到內地來尋求的就是內地優秀的武術人才,這也是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攜手之道開始的過程。

    張希:香港電影人知道,我們依然要走第一大片,第二動作,就是類型化商業化模式化這些方面,他要在這些方面下工夫。

    陸遙:他們可以天馬行空的這種編劇方式以及這種高科技的特效,尤其是這幾年像張藝謀的這幾個大片,我們動畫的電腦科技做的都非常優秀,這是我們向香港電影人學習的,那麼香港電影人反過來,他們利用我們內地的廣闊的文化歷史,深厚的背景,也有很多的題材可以挖掘出來。

    優勢互補,讓兩地影人不再計較誰輕誰重誰多誰少,而是出現了空前平等與和諧的人文景象。

    陸遙:過去內地辦電影的百花獎金雞獎,很少有香港的電影來參與,香港電影每年一度的電影金像獎,我們內地也很少有人去,現在完全打破了這方面的隔閡,

    這樣的局面不僅讓人感受到了同宗同祖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還讓兩地的電影合作呈現出了令人欣慰的成果。2004年,香港與內地合拍的電影一共32部,大約是當年電影産量的一半。但2005年到2007年,雖有《韓城攻略》《七劍》《神話》《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大片叫座,甚至出現了《瘋狂的石頭》的票房神話,但整體局勢卻不太景氣。按説如此精誠謹慎地合作不該有如此情形,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張希:內地票房非常好但在香港票房相對比較弱,因為它整個電影整個層面的針對性是針對內地觀眾。馮小剛的很多片子在香港上映都看不懂,就是兩地文化的問題。

    主持:原來是影片的定位問題。雖然是同宗同祖,但畢竟香港回歸的時間還短,150年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都已頗有差異,要達到絕相融還真是一個難題。而不能相融就一定會産生票房差異,而這票房差異實際上就是導致將來低迷時代到來的具體隱患。那麼如何縮小差異呢?

    陸遙:其實這也是雙方共同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不可兩全的。一個影片想內地和香港兩邊市場都出票房都討好了,實際這種成功的幾率是微乎其微,那麼從這兒以後大家就要反思了,你到底主打的是香港市場還是內地市場。

    張希:內地和香港都有一個很好的票房效果,那我們只有在三方面不同的努力。一方面我們要保持這個內地電影的特色;一方面我們還是希望在這種狀態下香港電影要堅持本土創作;那麼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在關注大片商業片這個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對中小投資規模這個投資電影關注,比如向《瘋狂石頭》這類電影。這三個途徑是一個良好的出路吧。

    其實,除了張希提到的這三點,還有許多難以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問題或難題會不停地出現在兩地合作的工作中。2007年最引人關注和期待的是,由香港導演吳宇森執導、眾多內地和國際巨星加盟的合拍片《赤壁》。

    張希:它是一部內地注入演員,內地方面真正大合作的合拍片,《赤壁》的出現,可能會給未來合作的方向或者説局面打開新的思路。

    陸遙:奧斯卡的最佳影片起碼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口碑藝術最完美的結合,我們中國電影人也力求尋找這麼一個最佳的平衡點,只是做不到這麼盡善盡美,但是和香港的電影工作者攜手,一定會縮短路徑。

    張希:如果兩方能夠共同培養扶持一批香港導演,再加一批內地導演,我相信未來的攜手之路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陸遙:從香港回歸到現在整整十年了,中國電影人為之奮鬥想做大做強付出了不懈地努力,不管怎麼樣我們在嘎納電影節、在奧斯卡電影節上中國登上了領獎臺,他們都屬於中國。

    主持:從1982年《少林寺》的首創合拍到2006年《瘋狂的石頭》票房神話,到2006年第一次全球同步公映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再到我們期待中的《赤壁》,兩地的攜手之路從無到有從有到廣可謂歷經坎坷並漫長而遙遠。要達到雙贏,甚至要在世界影視顛峰上飄揚起中國的五星紅旗和紫金花紅旗,兩地影視人還需付出超凡的代價克服超常的困難,甚至還要時刻準備著迎接更加低迷時代的不期而至。

    好,感謝收看今天的節目,觀眾朋友,再見!

更多詳細內容:

[直通香港]香港高校內地求人才
[直通香港]陳馮富珍 入主世衛
[直通香港]香港:迪斯尼來了
[直通香港]香港:防控禽流感
[直通香港]奧運金牌耀香江

責編:嚴晉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