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時評:政績觀“污染”是最大的環境污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6日 07: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專題:6.5世界環境日 CCTV新聞邀您共建綠色家園

  中國青年報消息:據6月5日《信息時報》報道,以廣州本田為代表的100個企業簽署“減排”倡議書,並作出承諾。4日,記者一行探營廣本增城工廠發現,廣州增城工廠已率先在全國汽車行業實現“污水零排放”,一年能夠節約用水343500立方米。

  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越來越惡化,已由不得你從主觀上是否重視環保,而是“逼迫”你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環境破壞,世無寧日。”從最近國內發生的與環境有關的事件來看,破壞環境就是威脅人類的生存──

  無錫太湖藍藻導致水危機。其實,面臨或即將面臨水危機的,何止無錫一城。據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孫繼昌介紹,目前,流域工業和生活點源污水年排放量達53億噸,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30%左右,污水大多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網,污染物總量已遠遠超過流域水環境承載能力。

  “發展是硬道理”。但是,不少政府片面地追求發展速度,滿足於GDP增長,不惜犧牲環境,其根結在於扭曲的發展觀與政績觀。説白了,就是發展觀、政績觀遭到了嚴重的“污染”。很大程度上講,政績觀“污染”是最大的環境污染。

  讓人稍感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已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環境污染的危害性。

  記得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會長潘岳曾站在漫天飛舞的黃沙中説過,解決中國嚴峻環境問題的最終動力來自於公眾,公眾應該充分行使憲法賦予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對各類環保公共事務進行深度參與。

  有關人士認為,惟有配套制度的跟進,公眾參與環保公共事務的權力才能落實。筆者淺見,配套制度的核心應該是,糾正一些政府“污染”的政績觀。

  如何糾正“污染”的政績觀?關鍵在於從源頭“治污”,治理“發展環境”。

  首先,是改革考核政績的傳統模式,將環境保護列入考核內容,使發展速度與環境保護並駕齊驅。其次,打造公眾深度參與環保公共事務的“揚聲器”與“回音壁”。一方面讓公眾擁有話語權,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另一方面,擁有監督權,通過投訴或舉報等形式進行表達。(巢江淮)

責編:趙旋璇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