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知青邢燕子 本報記者賈化民攝
5月,滿眼是錦簇的花海,到處激揚著青春的旋律。2007年,在紀念五四運動88週年、中國共青團成立85週年之際,200多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優秀青年代表歡聚在首都北京,參加“我與祖國共奮進”中國青年群英會。
從志願墾荒、紮根邊疆的楊華、陳家樓,到為了保護集體羊群不惜犧牲自己雙腳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從身殘志堅、自學成才的張海迪,到“感動全中國的女村醫”李春燕;從“中國玉米之父”李登海,到在普通崗位默默奉獻的李素麗,每個時代都涌現出了一批深入人心的青年楷模。
無論是艱苦創業的歲月,還是激情燃燒的年代,無論是搏擊改革開放的大潮,還是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他們始終與祖國共命運、同呼吸、共奮進,用理想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用青春的激情唱響奉獻之歌。
這是一群熱血青年,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們奔赴荒原,艱苦創業,唱響了建設新中國的雄勁戰歌
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上,20世紀50年代是一個不平凡的時期。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推向了第一個高潮。1955年出現的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就是這個高潮中的一朵絢麗的浪花,楊華就是這支隊伍的一個突出代表。
楊華是北京市石景山區西黃村鄉人。1949年家鄉解放時才17歲,因為父親是村裏的土改小組組長,所以他每天也跟著父親跑前跑後,並且成為鄉里最年輕的土改積極分子。
1955年4月,團中央號召青年人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發邊疆,建設邊疆,在那裏安家落戶。早有此願的楊華聽到這個消息特別高興,表示響應團中央的號召,願意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理想。8月5日,楊華和龐淑英、李連成、李秉衡、張生一起商談組建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的有關事宜,表明了自願去邊疆墾荒的心願。8月9日,他們5名發起人向團北京市委提交了組建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的申請書。
現已75歲高齡的楊華至今仍記得申請書的內容:“我們不是説空話的人,不管邊疆的路程多麼遙遠,也攔不住我們遠征的決心!不管邊疆的風雪多麼寒冷,也吹不冷我們勞動的熱情!”
8月30日,楊華接過“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的大旗,帶領一支由60人組成的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登上了北上的列車,奔赴遼闊荒涼的“北大荒”。
10天后,在黑龍江蘿北的荒原上,60名墾荒隊員,莊嚴地舉起右手,發出了堅定的誓言:“我是一名青年志願墾荒隊員,我志願來到蘿北縣。面對祖國的河山,腳踏邊疆的荒地,背負人民的希望,我們宣誓:堅持到底、不做逃兵,要把邊疆變成家鄉,勇敢勞動,打敗困難,要把荒地變成樂園……”
經過一年的奮鬥,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員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開墾荒地1800畝,生産糧食14萬公斤,建房1200平方米,涌現出29名勞動模範,35名播種能手、44名農具手。
就在楊華帶領墾荒隊員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揮灑汗水的時候,上海一位名叫陳家樓的青年也坐不住了。這位街道工作積極分子曾經和十幾名熱血青年聯名給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寫信,要求到邊疆開荒,建設共青城,當時他只有21歲。
“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開始了,我們要讓15億畝荒地醒過來。我們仔仔細細想過了,我們不能坐在家裏等國家分配工作,我們應該組織起來去邊疆開荒,1萬人開到邊疆去墾荒,幾年以後就是一座新城!”
陳家樓的倡議得到了廣大上海青年的熱烈響應,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就有萬餘名青年報名,要求參加志願墾荒隊。1955年10月,作為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副隊長的陳家樓,從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手中接過繡著“向困難進軍,把荒山變成良田”的錦旗,率隊開赴江西省德安縣墾荒。不久,又有上海知青陸續到江西墾荒。據統計,1955年上海知青志願去江西墾荒的有848人。
沉睡千年的荒地驚醒了。烈火燒荒的燃爆聲,勞動號子的呼喊聲,墾荒隊員追逐跳越的歡歌聲,匯成了一支壯美的青春交響曲。憑著對祖國的赤誠,憑著對墾荒事業的真情,憑著年輕人的幹勁和志氣,墾荒隊員當年就開出300余畝荒地。
和楊華、陳家樓一樣,20世紀50年代,有許多青年為自己的人生選擇而激動,為自己開創的光榮事業而驕傲。
有人説,在20世紀60年代,“侯雋”不僅僅是一個姑娘的名字,也是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精神坐標。作為當時全國著名的回鄉知識青年代表,她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大辦農業”的號召,捨棄繁華舒適的城市生活,意氣風發地投入農村建設。
1962年,侯雋以門門滿分的成績畢業于北京良鄉中學。這一年,就在她全力以赴準備報考大學時,國家號召削減城市人口,支援農業第一線。
“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侯雋毅然決定到河北省寶坻縣(現天津市寶坻區)竇家橋村安家落戶。在農村,她一幹就是18年。這期間,侯雋宣傳社會主義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帶領群眾艱苦創業、推行科學種田,被當地百姓稱作“特別的姑娘”。
在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回鄉知青典型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知識青年響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投入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據統計,1962年,全國農村已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回鄉知青3000萬人。
“是時代的召喚和需要影響了我們大家。”侯雋説,“我們這一代人是很自豪的,因為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為國家承擔過壓力,減少過困難。既然選了這條路,就要用一生來兌現自己的承諾。” 改革大潮,造就了一批英姿颯爽的時代弄潮兒。“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是他們的共同目標,“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是他們的真實寫照。